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观照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实施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发掘、观照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的产物,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涵括主体实践理论、社会本质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以及社会发展理论等在内的理论体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要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社会冲突、矛盾;并且,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要以加强社会管理来完善、实现国家的社会职能。另外,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建设理论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建设理论的宏观指导,社会建设理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微观应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毛泽东提出了注重社会阶级结构、两步走战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及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社会主义本质论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理论,在社会发展、社会矛盾和社会结构上均实现了诸多创新、发展;江泽民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核的科学先进的社会理论;胡锦涛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理论。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涵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公正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等在内的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作了深入地研究,但二者具有根本差异: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主要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属于宏观层次上的发展理论,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探讨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具体道路和公共政策问题,属于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的社会理论。但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建设理论注重法律规范和社会保障,关注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诸多借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变化和实践需要,对坚持、发展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提出了新挑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仍然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科学正确的理论武器,对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指导作用。它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阶级结构,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彰显、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属性和价值宗旨。总之,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建设,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为指导,吸收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合理成分,才能使我们在现实决策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自近代以来,由于主体性的高涨和工具理性的越位,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困境,现代生态哲学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与
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广告无孔不入。诉诸于广告形势的审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文化。一方面广告审美表现的功利性诉求使得“物欲化”消解了传统审美
本文以道德价值的建构与生命意义的开创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尼采的著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尼采的整个伦理思想中探讨其是如何处理这一重要问题的。本文的研究思
蒯因讲到:“三个不确定性论题在我的著作中显眼地出现:翻译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和科学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每一个……都预设了一个不同的进一步主题……翻译预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