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油田注水井深部调驱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基础上,针对常规地下交联凝胶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并开展了采用预交联凝胶颗粒对注水井进行深部处理,以提高高含水油田阶段采油速度和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并根据该技术思路开展了室内基础性研究和现场先导性试验,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效果一致表明:该技术对控制高含水油田含水、稳定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课题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先进的二次采油技术”中的子课题“油水井深部调驱技术”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含水后期开采新技术”中的子课题“裂缝、大孔道油藏凝胶调堵技术研究”。 通过对预交联凝胶颗粒调驱技术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推导了地下交联凝胶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层的进入深度解析式,并结合相关实验的物理模拟结果分析了凝胶处理的适用油藏条件,首次得出了笼统注入条件下凝胶处理只适合存在裂缝和大孔道油田的重要结论; 2.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制成功预交联凝胶颗粒调驱剂。该调驱剂是将交联体系在地面交联,然后经烘干、粉碎、筛分等工艺过程形成具有一定膨胀度和粒径大小的系列颗粒产品。该体系克服了常规地下交联体系在地下运移过程中因剪切、降解、吸附、稀释和重力分异作用等因素造成常规地下延迟交联体系成胶概率降低的技术难题。该体系在抗温、抗盐和满足污水配制等方面较国内外现有其他深部调驱体系有显著的提高,可抗温120℃、抗盐300,000mg/L,并可满足任何油田的污水配制需要。 3.对影响预交联凝胶颗粒性能的内、外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凝胶体系组成和盐离子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凝胶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凝胶体系理想配方,并提出了预交联凝胶颗粒性能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的建立对规范市场颗粒产品和该技术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4.采用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系统研究了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沉积、堵塞 和运移机理。首次提出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变形虫”运移、变形通 过孔喉机理。认为预交联凝胶颗粒具有较好的粘弹性,在压力作用下,大 于孔喉直径的颗粒仍可在多孔介质中发生运移,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这 种可动性有利于扩大颗粒的作用范围,提高凝胶处理效果。5.采用填砂岩心实验和具有特殊喉道结构的微观蚀刻模型定量地研究了颗粒 大小与孔喉尺寸的匹配关系以及颗粒发生运移的临界条件。首次提出了颗 粒运移的临界压力条件,该条件较好地解释了凝胶颗粒的深部液流转向机 理:在近井地带,由于压力梯度较高,颗粒可发生运移;在油层深部,由 于压力梯度较低,低于颗粒运移的;临界压力,颗粒将发生滞留堵塞,从而 使后继注入水发生转向,驱替原来未波及的含油孔隙和区域。6.开展了凝胶颗粒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凝胶颗粒具有纵向调 剖、平面改善波及面积和微观驱油的作用。而微观驱油作用是山于孔喉内 的微观压力场变化引起的,微观驱油能力大小与凝胶颗粒与喉道的匹配关 系、注入速度和凝胶颗粒的强度等因素有关。7.为满足现场实施前调驱井优选的需要,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选井结果的 不同制约程度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技术建立了调驱井优选方 法和数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区块整体调驱中调驱井的合理选择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为预交联颗粒凝胶深部调驱优化设计软件的研制打下了 重要的基础。8.采用该技术对中原、大庆、胜利、大港等多个油田进行了区块或单井颗粒 调驱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