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空气传播疾病的不断出现,增强了人们的生物安全意识,BSL-3/ABSL-3、BSC、IVC等生物气溶胶防护设施设备在科研、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防护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员和环境的安危,2004年,国家颁布了GB19489和GB50346以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所有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均需进行性能检测,检测方法研究正成为生物安全学科急需的技术体系构成部分。 本研究在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资助下,运用生物气溶胶发生和采检技术,建立了评估验证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性能的系列检测方法。课题进行了三个阶段工作。 我们首先研究枯草杆菌芽孢、粘质沙雷氏菌、f2噬菌体的培养性状,雾化损伤耐受能力,采样冲击耐受能力,易消毒性,气溶胶粒谱特征和气溶胶粒子存活率,筛选确定了指示微生物;利用气溶胶粒谱分析仪,证实了TK-2和DB40发生器产生的气溶胶粒子数量中值直径为约1μm,能够真实地代表现实中产生的危害性气溶胶。通过对比试验,了解了AGI和AMS采样器的捕获率,最适采样介质、工作流量和采样时间。初步了明确了建立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关键要素。 我们进一步在气雾实验室内模拟建立了BSL-3/ABSL-3、BSCⅡ、IVC性能检测的操作和流程,优化选择了气溶胶发生量,工作时间,布点方式等检测参数,对BSC-Ⅱ检测方法同国际上通用标准进行了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生物学方法的可靠性。 在完成模拟实验基础上,使用本课题建立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方法,对国内几所科研机构、疾控中心和大学的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其中生物安全设备,以及国内某企业产新型BSCⅡ性能进行了现场检测验证,评估了这些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也现场考核和完善了生物学验证方法的实用性,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之间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