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制作脂肪管模型模拟人体骨骼肌脂肪的分布状态,解释骨骼肌1H—MRS中脂峰的形态特征、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测定3T场强下,骨骼肌代谢物的驰豫时间值,以水为内部参照,实现骨骼肌代谢物的1H—MRS的定量分析。评估骨骼肌代谢物的1H—MRS的定量分析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论证骨骼肌1H—MRS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通过1H—MRS定量分析一组初发Ⅱ型糖尿病患者的IMCL,初步判断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患者IMCL的范围及其与IR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模型研究:利用分布于毛细玻璃管中的大豆油和脂肪乳注射液分别模拟肌纤维细胞外、细胞内脂肪制成模型。观察模型1H—MRS特征及改变模型与B0角度后波峰位置的改变。比较模型中脂峰特征与在体小腿胫骨前肌及比目鱼肌1H—MRS中0.8~1.8ppm脂峰的相似性。
2、测定代谢物驰豫时间值,进行绝对定量分析:24名健康志愿者,男16例,女8例,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6.6±3.3岁,中位年龄25.5岁),BMI值(22.1±2.5)kg/㎡。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的系列1HMRS检查,进行代谢物驰豫时间的测定。T1时间测量采用渐近饱和法,固定TE=20ms,依次改变TR值的大小,共选取8个不同TR值,为770,900,1100,1200,1500,2000,3000和5000ms。T2时间测量时固定TR=3000ms,依次改变TE值的大小,共选取8个不同TE值,为20,30,45,60,90,135,200和270ms。采用jMRUIv3.0 AMARE对谱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将所获得的各代谢物波峰下面积与TR、TE的变化关系进行曲线拟合,计算T1、T2值。利用所测定的3T场强下骨骼肌代谢物的T1、T2值做驰豫校正,计算骨骼肌各代谢物的绝对浓度值。
3、骨骼肌1H—MRS绝对定量的可重复性研究:20名健康志愿者,男11例,女9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3.6)岁,中位年龄27岁),BMI值(21.34±2.5)kg/m2。接受右小腿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相同部位的多次1H—MRS检查,评价1H—MRS作为定量分析骨骼肌代谢物含量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检查程序包括:①即刻重复检查受检者置入磁场后常规定位完成第一次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的检查,之后间隔5分钟,受检者不离开磁场,在第一次检查相同VOI部位行第二次检查:②短期重复检查即刻重复检查结束后,离开磁场自由活动休息20~30分钟后进行;③长期重复检查在短期重复检查结束后4~7天再进行一次相同部位的检查。所有检查的扫描参数保持不变,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检查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用SSP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各组数据间的平均值差别、变异系数及相关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4、糖尿病病人IMCL的研究:24例初发Ⅱ型糖尿病病人接受小腿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1H—MRS检查测定IMCL,评价IMCL与BMI、腰臀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浆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HOMA—IR值的相关性。
结果:
1、脂肪管模型很好的模拟了在体骨骼肌1H—MRS脂峰形态,即0.8~1.8ppm部位出现两组甘油三酸酯的亚甲基峰和甲基峰,其中心频率相差0.2~0.3ppm,分别代表IMCL和EMCL。由于骨骼肌组织肌纤维走行的高度有序性及IMCL和EMCL分子分布状态不同,分子相同部位氢的电子云屏蔽效应出现差异,感应的化学位移不同而造成波谱中波峰的分离。这种IMCL与EMCL波峰的分离在肌束与B0一致时最佳,两者夹角接近魔角(54.7°)时,IMCL和EMCL相互融合无法分离。
2、比目鱼肌中T1值水(1384ms)>>Cr3(1064ms)>TMA(964ms)>>Lip(373~375ms),T2值水(26.47ms)<<(Lip(81~85ms)>Cr3(946ms)>TMA(968ms)>>Lip(373~413ms),T2值水(27.07ms)<
其他文献
目的: 1、比较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儿童及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组胺H2受体(histamine H2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