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并分离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临床治疗失败患者的衣原体临床株,通过研究其体外药物敏感性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与药物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了解本地区沙眼衣原体野生株的耐药情况,建立脱离细胞培养、操作性强的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合理治疗和衣原体感染传播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237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临床治疗失败患者的尿道/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其中男性190例,女性47例。标本接种于致密单层的McCoy细胞。将培养分离的阳性标本传代增殖至感染率超过90%,然后将一定浓度的衣原体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不同种类抗菌素(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利福平)的培养液中,培养48小时,碘染色观察包涵体生长的抑制情况,通过该药对沙眼衣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确定沙眼衣原体的药物敏感性。核酸扩增临床分离株的ompl基因并以Alu I、Msp I双酶切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核酸扩增检测沙眼衣原体菌株中是否含有抗四环素基因M(tetM);扩增23S核蛋白体RNA、gyrA、rpoB基因后,分别通过扩增产物基因测序、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沙眼衣原体临床株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237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接种后,获得82株培养阳性的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株,分离阳性率为34.60%。其中52株传代后感染率超过90%,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最终发现红霉素耐药株13株,未检测到其他抗菌素耐药株。将该52株临床株和4株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E型53株,G型2株、J型1株。完成了8株耐药株23S rRNA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均无A2058C突变,均有A2131T突变,其中3株有T2611C突变。69株临床株中59株检测tetM阳性,10株阴性。71株临床株的gyrA扩增产物Tsp509 I酶切图谱均无Ser83→Ile突变。58株临床株rpoB扩增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未发现突变株。[结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对各类抗菌素的敏感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变化相对明显,红霉素临床耐药株已经达到25%。红霉素耐药株仅少数有报道的T2611C突变。本研究发现的A2131T突变未见报道。tetM基因阳性率(85.51%)较高,表明体内对四环素普遍敏感性降低。喹诺酮类和利福平实验室突变株可能在临床株中并不常见。沙眼衣原体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E型为沙眼衣原体的优势基因型。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之间并不完全相关,因此只适于临床不同药物抗衣原体活性的评价比较与时间变化趋势的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替代传统的细胞培养药敏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