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Co-γ射线对长毛明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诱变效应及遗传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虾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养殖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随着野生对虾资源的日益衰竭以及对虾养殖过程中种质质量不断的下降,对虾种质的优劣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对虾养殖产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我国现有对虾的自然资源进行遗传育种及遗传分析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将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技术首次应用于对虾的遗传育种过程中,通过对辐射诱变后代的观察和选育,希望能够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对虾新品系。从对虾辐射诱变子一代(M1)个体的发育和生长,遗传背景的分析等多个角度对诱变后的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进行遗传学研究,探讨其诱变效应。首先,本研究依据卵量、孵化率、存活率及亲虾的活力等数据,对辐射诱变剂量的进行筛选,确定辐射诱变育种过程中辐射剂量的适宜范围,结果显示长毛明对虾进行辐射诱变适宜剂量的范围在1Gy-10Gy之间,日本囊对虾进行辐射诱变适宜剂量的范围在0.5Gy -15Gy之间。其次,本研究记录了辐射诱变子一代(M1)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孵化率、存活率、畸变率、生长速度等实验数据,并对子一代(M1)个体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经过60Co-γ射线诱变后的子一代M1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胚胎变化及生物学差异,并引起了对虾子代个体生长方面的变异。最后,本研究通过RAPD和AFLP技术分别对子一代(M1)的无节幼体和成体进行了遗传差异的分析,获得了不同诱变剂量下各组子代的DNA指纹图谱。从DNA图谱中发现经过辐射诱变的子代同正常对照组的子代相比,无节幼体的遗传差异较为明显,而成体的遗传差异与无节幼体阶段相比要小,但是和正常对照组子代相比依然有一定差异变化。这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一部分不适应环境的诱变个体逐渐死亡,而留下耐诱变个体以及可以生存的诱变个体。通过自行设计的软件计算DNA指纹图谱各组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利用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的手段可以引起群体基因组广泛的不定向变异,从而提高了群体的遗传多样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