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大约90%的膀胱癌为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资料显示约60%的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和体征是无痛性肉眼血尿。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其中细胞形状的改变、膜突起形成、细胞间的黏附性降低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是恶性肿瘤早期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机制。本课题研究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相关蛋白(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associatedprotein,uPARAP/Endo180)、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rokinase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 receptor,uPA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uPARAP的表达与膀胱癌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预测、判断膀胱癌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vidin-biotin-peroxidase immunohistochemistry,ABC法)检测了5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或慢性膀胱炎组织中uPARAP、uPAR和VEGF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同时做CK(keratin)抗体与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免疫组化染色及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uPARAP的表达与uPAR、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uPARAP在膀胱癌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型、分期、年龄、性别、盆腔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的关系。用SSPS的统计学软件分析膀胱癌组织中uPARAP、uPAR和VEGF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uPARAP的阳性表达见于肿瘤间质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定位于胞膜和胞质,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肿瘤细胞未见阳性染色;uPAR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胞浆;VEGF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膀胱癌组织中uPARAP、uPAR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78.0%和74.6%;与慢性膀胱炎比较,uPARAP、uPAR和VEGF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uPARAP的表达与膀胱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未化膀胱癌组织中uPARAP表达明显高于T2期癌和T3期癌(P<0.05);膀胱癌组织中uPARA表达与uPAR、VEGF表达呈密切正相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uPARAP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
结论:uPARA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浸润、转移过程可能起重要作用,uPARA的检测可用于膀胱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