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以农立国,传统社会农业是国家根本命脉。水利影响农业发展、聚落构建、社会稳定。水利问题是观察地方社会运作逻辑的重要窗口。民国时期是关中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转型期。传统水利被大型、现代水利发展所取代。以水利构建的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一个重构阶段。水利工程作为国家从上而下治理的产物,进入乡村社会后,对当地的水利秩序及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对民国关中水利秩序和乡村社会的互动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包括民国关中社会中各种力量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土地清丈、水权注册、水费征收、争水纠纷中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探讨,多方面地反映了各种力量在水利秩序重建中的角色、地位及国家力量深入乡村的程度和民众的反应。论文分绪论、传统水利秩序的延续与变革、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水权管理中的官与民、水利秩序失衡下的官与民、水利秩序重建的效果六章。第一部分“绪论”,对选题缘由、学术史回顾、研究范围和所用资料作了说明。第二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从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入手,尝试回答了水利秩序由谁来维护、如何维护、维护什么以及和谁的利益相关等重要的、社会运作的基本问题。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以地方士绅为中心的旧水利秩序遭到破坏。随着由国家投资的水利工程的实施、陕西省水利局和泾惠渠管理局等水利机构的设立,以水利机构为中心的官方主导的水利秩序开始建立。第三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重点分析了正常情况下和非常态下的水利管理中的官民关系。随着水利法规的颁布和施行、水权注册的推行、水费的征收、水利纠纷的解决,以陕西省水利局、管理局为代表的国家权威在乡村社会中逐渐树立,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发挥重要作用、由官方主导的水资源利用秩序逐渐建立。第四部分,第五章,总结了民国关中水利秩序的基本成就和制约水利秩序正常运转的因素。国家通过关中水利秩序,加强了国家对关中水资源的管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了灌溉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改善了关中农村状况,促进了关中社会的发展。经费短缺和超越地方利益的权威未能成功树立,都影响和制约着关中水利秩序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