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关中地区水利秩序与乡村社会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m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以农立国,传统社会农业是国家根本命脉。水利影响农业发展、聚落构建、社会稳定。水利问题是观察地方社会运作逻辑的重要窗口。民国时期是关中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转型期。传统水利被大型、现代水利发展所取代。以水利构建的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一个重构阶段。水利工程作为国家从上而下治理的产物,进入乡村社会后,对当地的水利秩序及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对民国关中水利秩序和乡村社会的互动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包括民国关中社会中各种力量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土地清丈、水权注册、水费征收、争水纠纷中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探讨,多方面地反映了各种力量在水利秩序重建中的角色、地位及国家力量深入乡村的程度和民众的反应。论文分绪论、传统水利秩序的延续与变革、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水权管理中的官与民、水利秩序失衡下的官与民、水利秩序重建的效果六章。第一部分“绪论”,对选题缘由、学术史回顾、研究范围和所用资料作了说明。第二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从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入手,尝试回答了水利秩序由谁来维护、如何维护、维护什么以及和谁的利益相关等重要的、社会运作的基本问题。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以地方士绅为中心的旧水利秩序遭到破坏。随着由国家投资的水利工程的实施、陕西省水利局和泾惠渠管理局等水利机构的设立,以水利机构为中心的官方主导的水利秩序开始建立。第三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重点分析了正常情况下和非常态下的水利管理中的官民关系。随着水利法规的颁布和施行、水权注册的推行、水费的征收、水利纠纷的解决,以陕西省水利局、管理局为代表的国家权威在乡村社会中逐渐树立,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发挥重要作用、由官方主导的水资源利用秩序逐渐建立。第四部分,第五章,总结了民国关中水利秩序的基本成就和制约水利秩序正常运转的因素。国家通过关中水利秩序,加强了国家对关中水资源的管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了灌溉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改善了关中农村状况,促进了关中社会的发展。经费短缺和超越地方利益的权威未能成功树立,都影响和制约着关中水利秩序的有效运行。
其他文献
1929年2月23日,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正式举行,标志中央卫生委员会(the National Board of Health)成立。1931年4月15日,作为卫生部设计审议机构的中央卫生委员会
[目的/意义]为验证局部离群因子算法在探测核心技术及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的有效性,丰富专利分析领域的研究。[方法/过程]以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CNIPR作为数据源,分别从局部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特色:①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华;②实事求是,注重实践,讲求实效;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④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全面要
文章通过高技术局部战争与非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比较分析,阐述了高技术局部战争军事财力保障的一般特征:战时军事财力保障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应急储备量增大;周密计划;军事消费
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环境下,物联网络的建立能促使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飞跃性进展;传统图像检测方法利用小波能算法进行背景与边缘噪声划分,存在分辨率差、图像检测精度低、
[目的/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地方社会科学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研究实体。因此,地方社科院应在新型智库建设的视角下,构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