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水式水电站在能源、发电和防汛抗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河段的天然水文情势,在挡水建筑物与电站厂房之间形成的减脱水河段,对生物生存的栖息地产生了一系列的伴随效应。因此,研究分析减脱水河段的生态流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以巫溪县大宁河支流后溪河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梳理汇总文献、收集相关资料、现场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基本数据,对当地引水式电站开发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后溪河镇泉大坝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定性定量分析引水式小水电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生境模拟法和水力学法中的湿周法,利用River 2D模型和相关水力学公式对研究河段分别进行水动力和鱼类有效栖息地的计算与模拟,从而确定引水式小水电下游减脱水河段的生态流量,为减脱水河段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水式水电站修建之后,在挡水建筑物和厂房之间会形成一段减脱水河段,若不保证一定的生态流量,会对河流的水文、生物、水质、河流地貌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本文选取当地特有齐口裂腹鱼作为目标鱼类,经文献查询,确定了目标鱼类繁殖期水深流速适宜性曲线。根据模拟结果,明确了流量与有效栖息地面积关系曲线。研究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加,目标鱼类有效栖息地面积先增加再减少,在流量为15m3/s时,其有效栖息地面积最大。(3)明确了齐口裂腹鱼产卵场一般在急流浅滩区,并根据相关专家研究,结合模拟各流量下水深流速数据,将河流分为无水、浅滩、较浅、较深、深潭区域和缓流、较缓流、较急流、急流区域,基于斑块类型,利用水深流速多样性指数,明确了流量为17.5m3/s时研究河段的栖息地水深流速多样性最大。(4)利用水力学法中的湿周法,初步确定了非目标鱼类繁殖期研究河段的生态流量为3.13m3/s。结合流量与栖息地面积关系曲线和栖息地水深-流速多样性曲线,确定了研究河段齐口裂腹鱼繁殖期生态流量为17.5m3/s。参考前人研究,减水河段鱼类需求的最低流速为0.3m/s,最低平均水深为0.5m。将湿周法确定的生态流量3.13m3/s,利用水动力模型进行模拟,将其结果与栖息地水深-流速多样性曲线第一个拐点对应的5m3/s进行对比,最终确定了非齐口裂腹鱼繁殖期月份的生态流量为5m3/s。综合上述研究分析,为研究河段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大坝等水利工程下游保证一定下泄流量,可以保障河段内目标物种的生存与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