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艺术中,龙形象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与表现对象。在东方,龙被视为全身金色飞腾九天的上古神兽,它的出现往往象征着祥瑞、吉利,东方的龙形象是正向积极意义的载体。而在西方,龙多被看作长着凶恶爪牙的残暴怪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人民痛苦不堪。它常年蛰居在深渊或险恶的森林里,是恶灵、凶残的代名词。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西艺术中的龙形象由于艺术土壤的千差万别,逐渐延伸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指向与内涵。而这些差距,在近些年迅速跃入学者的视野,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可视的美术作品,论析、阐释中西美术中的龙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从中探究其不同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全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中西民俗文化、绘画史以及工艺品中的龙纹来初探中西美术中的龙形象。民俗文化是了解中西美术中龙形象不必可缺的前提背景,中西美术史是龙形象的直接呈现,而工艺品中的龙纹则进一步体现了龙形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指向与文化内涵。因此,从以上三个维度出发初探中西美术龙形象,缺一不可。第二章以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工艺品为蓝本,并辅以部分文学作品进一步阐释中西龙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其差异性。中国龙文化通常是带有神性的祥瑞神兽,并因此作为封建王权的象征,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图腾。反观西方龙文化,象征意义多指向死亡、异端与邪恶,二者存在的差异性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第三章将追本溯源,从文化起源与宗教信仰两个维度推进中西美术中的龙形象和龙文化研究。海洋文明孕育了伟大的西方文学,在早期两希文化中,英雄主义贯穿了社会文明并延续至今,险恶的自然环境与城邦文明也决定了西方民族具有探索的精神。而在地球的另一端,陆地文明则孕育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土壤。广阔的疆土与农耕文明令中国人民满足于既有的安稳,长期皇权至上的政治语境与儒道的文化晕染,致使中国美术中龙形象一方面是政治的符号,另一方面趋向温和、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