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124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制度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转型期,以城市土地规模扩张、产业结构升级、人口集聚增长、城市治理方式变革、相关制度体系创新等为特征,这些方面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当前,城市空间转型的进程滞后于社会经济转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演化体现出多变性的特点,资源稀缺与粗放利用现象并存,其利用模式影响了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与其相关的策略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总体目标设定为: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基于社会科学分析的过程层次视角,通过建立转型期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的分析框架,重点从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寻找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及相应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沿着建立的核心分析框架,主要内容组织如下:第一章从总体上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进行先导研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点等,进行研究整体架构,旨在论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布局谋略。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包括相关概念的解析、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内涵与模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及其演化、产业结构转型、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等等,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第三章从经济、空间、治理、制度四个方面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多维思考,阐释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丰富内涵;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效率”进行多个层次的解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基本导向,构建整体的分析框架,包括分析尺度划分、层次体系组成、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具体的研究框架和指标。第四章探讨资源配置层次的效率之一,即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经济重构效应。建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联系,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随机前沿模型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效应和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规模效率进行实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模型对空间经济产出和规模效率进行空间模式的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第五章探讨资源配置层次的效率之二,即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重构效应。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理论研究总结提出城市内外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与特征,实证研究以杭州为案例,利用区位熵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在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演化格局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而提出空间结构的相关优化策略。第六章探讨资源配置层次的效率之三,即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规划调控效应。提出转型期“规划理想”与“现实发展”之间的效率悖论,并以北京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利用遥感解译、景观指数等技术方法,建立空间规划及其逻辑的对比指标体系,探讨了北京六次总体规划的控制效果的时空差异,进而对其规划调控效果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转型期规划调控失效的产生机制。通过前三个部分对资源配置效率层次的研究,提出政府治理与决策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即需要进入治理结构层面的研究。第七章进入治理结构层面,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治理结构变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规划视角提出当前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的利益冲突现象,进而基于决策网络理论,构建不同时期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决策网络的概念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理论角度解释治理结构变迁的内在特征。同时,从空间决策理念革新和空间决策技术方法两个方面,分别提出其改善的建议。最后,根据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引出其“行为规范”——制度环境的研究。第八章进入制度环境层面,在对制度分析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框架,并应用该框架对我国的现行制度环境的缺陷进行总结,从理论对比视角和空间效应视角,分别对制度环境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进行解析,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制度环境建设的改善建议。第九章对研究进行整体总结,提炼各部分的重要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转型期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分析框架。从资源空间配置、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上,将这三个层次之间的效率机理联系在一起,建立相对系统和完整的分析框架。(2)系统揭示了转型背景下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演化模式。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空间经济重构效应、内外部空间结构重构效应和空间规划调控效应三个方面切入,进行相关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较为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其中的演化机理与重构机制,从不同深度与不同维度解析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问题。(3)提出了基于决策网络的治理结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不同时期的空间资源配置的决策网络概念模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比对分析,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的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协调问题。(4)探讨了基于IAD理论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制度环境分析框架。该框架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制度环境分析,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较为全面的解释力,有助于识别制度环境中的缺陷。(5)尝试采用了多领域与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由于涉及的分析维度较多,在研究中采用理论推导、模型估计、空间分析、决策网络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横跨土地资源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力求将研究的理论推理加以全面演绎、结论得以验证,以方法上的创新交叉应用来提高研究的说服力。
其他文献
美裔英国诗人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混乱荒芜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他更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在痛苦中的人们,看清社会的本质。他所留
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客观反映。传统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思想方法与“双基”一起得到充分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
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s)材料是由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簇)通过配位键构筑而成,它的有机配体含有丰富的O-H和N-H键,配体之间和配体之内的氢键在这些超分
<正> 一、人口普查资料汇总是普查的一个重要阶段 人口普查就整个过程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进行试点、培训普查人员、宣传群众等)、登记阶段,普查汇
自水俣病爆发之后,甲基汞污染受到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西部水电开发步伐的加快,我国学者对乌江流域水库梯级开发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目
根据相似性原理对高填方路堤涵洞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分析高路堤涵洞的垂直土压力分布规律和位移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上部碎散体填土达到一定高度且在涵中填土沉降量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各种社会资源丰富,为竞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对近几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田径锦标赛铅球比赛的研究,北京铅球运动员的成绩一直不理想
本文从古典艺术思维的角度,以传统哲学中的“象”思维为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术语——不似之似。本文认为“不似之似”是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几乎所有语言都包含大量与众不同的、确定的并被广泛接受的习语。作为人类的财富,这些习语不但多姿多彩、有说服力,而且引人思考。在汉语习语中,四字成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力量训练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认识到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增强肌肉收缩的力量是提高运动成绩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均加大了对力量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