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属禾谷类作物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也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严重生物灾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及时准确的监测白粉菌生理小种和毒性的消长动态则是控制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基础。逐步摸清我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对于抗病育种和生产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四川省的泸州、雅安、宜宾等15个地市采集了313份小麦白粉菌,纯化保存得到168个菌株,对纯化得到的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毒性频率分析,鉴定出28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是317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11.31%。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76%,4.17%和91.07%。V13和V2+6的毒力频率在20%以下,其余毒力频率大多在20%-60%,表明含Pm13和Pm2+6等抗病基因的品种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利用RAPD标记对20个菌株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选用9个引物扩增得到的120个RAPD位点中,集中在100.1500bp之间,其中有67个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频率占55.83%,表明四川省小麦白粉菌群体中遗传多态性丰富。从聚类结果来看,各局部地区基本上聚在一起。从遗传距离的角度看,2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较大,分布在0.0613-0.6325之间。相同的生理小种聚类分析的结果并不是最相近的,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SPSS统计软件和NTSYS-PC 2.1软件统计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在对小麦白粉菌RAPD结果分析时,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