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是中国著名乡土作家,为了表达对乡土原初的感觉,他有意发掘和使用大量方言。在其2003年发表的小说《受活》中,方言的运用达到极致。该作品荣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2009年,法国译者林雅翎(SylvieGentil)将《受活》译成法文,书名被译为Bons baisers de Lenine(《列宁之吻》)。在菲利普·毕基埃出版社(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一经出版,获得法国读者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可,同时带动了阎连科其他作品法译本的销售。林雅翎也因为这部译作获得2010年度法国"阿梅代皮乔"(Amedee Pichot)文学翻译奖。《受活》法译本的成功,引起西方汉学界对该作品的关注,美国和德国汉学家纷纷将其译成本国语言。《受活》之所以能在国外得到关注和认可,既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相关,也离不开译者的功劳。阎连科方言写作特点使《受活》充满独特的地域色彩,也成为小说的亮点之一。方言指语言的地域变体,承载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使得方言翻译成为一大障碍。正是方言翻译造成的阻碍,导致中国许多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乡土作品无法翻译和介绍出去。阎连科在小说《受活》中,不仅运用大量豫西方言,同时生造一些方言词汇,更是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法译者克服方言翻译带来的重重阻碍,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竭力为读者展现原作的方言特色。因此,对《受活》法译本中方言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乡土文学作品的外译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首先梳理法国学者对方言的定义,并简单介绍除法国外其他国家为方言下的定义;其次,梳理中法两国在方言翻译方面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第二章首先对《受活》中方言的特点进行总结,然后运用文本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法译本中方言翻译所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在第三章里,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书名《受活》的翻译,同时探讨文内关键词受活的翻译。在第四章中,我们将结合《受活》法译本(林雅翎译)中方言翻译方法,探讨乡土文学法译所引发的伦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