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或者说究竟是垄断还是竞争的市场格局更能够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其不仅是存在广泛争议的产业经济学中最为核心的命题,也决定着各国产业政策的具体设计思路。具体到中国,我国激励创新的产业政策特征,实际是以日韩增长奇迹为范本的“优势扶持”,其政策逻辑在于尝试通过财政扶持资金、金融资本、市场与技术向重点企业的集中,刺激其规模经济的加速实现与垄断地位的形成,进而通过资本积累加速保证足够的研发投入,也因此被称为“挑选赢家”的产业策略。但遗憾的是,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却表明,优势扶持政策并未有效的实现创新激励,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暴露出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技术能力低下、企业国际竞争力偏弱等等都将我们引向一系列相关问题:最早由Gerschenkron(1962)提出的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过程中市场结构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特殊表现是不是能够解释以及适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什么“优势扶持”的产业政策对创新的显著激励效应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由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优势企业扶持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创新激励效应,并按照优势扶持政策从优势扶持—规模经济实现—垄断地位的获取—研发激励这一政策路径切入,回答了“垄断地位的获取能激励创新吗?”以及“优势扶持策略能形成规模经济吗?”这两个关键问题,从而为我国优势扶持政策为何难以形成创新激励提供了解释。全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本文首先从优势扶持政策的现实出发,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历史实践,分析了优势扶持政策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产业制度设计核心思路的现实脉络。同时通过构建一个市场结构内生模型论证了优势扶持策略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现实作用路径,优势产业扶持政策实现创新激励的路径为:优势企业扶持—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的集中—规模经济与竞争者的减少—垄断的出现—激励创新。而具体的激励效应,则取决于技术溢出的高低,以及进入壁垒强度决定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成本。接下来,在回答了为什么优势扶持能够实现创新激励的同时,本文对发展中国家优势扶持策略的有效性条件进行了总结,优势扶持能否实现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能否激励创新,是判断发展中国家优势扶持政策是否适当的关键依据。(2)接下来,本文重点分析了“规模经济与垄断能否激励创新”这一问题,并利用一个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上述熊彼特命题。结论表明,垄断对创新的影响与行业间的进入壁垒强度显著相关。在国有经济成分占比高、进入壁垒强度大的行业中,熊彼特假说中的垄断利于创新是局部成立的。但在低进入壁垒强度行业中,阿罗效应才得到支持,竞争才是更能实现创新激励的制度方向。联系到我国优势产业扶持政策的实践,这说明我国长期实施的优势企业扶持政策实际上是低效的,仅仅能够对部分的高进入壁垒行业产生创新激励。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存在创新绩效不足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自2006年开始的产业政策基调从优势扶持向鼓励竞争的转移是必要且适当的,同时,本文在识别市场结构内生性特征时,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结论表明市场结构显著外生于技术创新,因而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间成为一种单项、静态的作用过程,这说明企业可能无法通过创新与产品竞争力改善来获取垄断红利,在长期内,这无疑会弱化企业的研发冲动与研发意愿,进而阻碍了市场结构对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实现。(3)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优势扶持政策能否导致垄断”的检验上,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效率,结论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确实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效率不足”的特征,这说明我国长期实施的优势扶持策略并没有通过资源的集中刺激市场向优势企业的集中,进而加速规模经济的出现与垄断地位的获取。进而,本文从结构趋同的视角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效率不足的现实提供了解释。首先采用相似系数测算了我国省际经济体结构趋同程度,相似系数测算结果证实,我国省际区域间产业结构主要属于“整体趋异、局部趋同”,区域间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与区域间在一些重点产业上的恶性竞争伴生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正是由于这种结构趋同特征的存在,导致地方政府被动的实施了市场保护策略,进而衍生为市场分割,并阻碍了优势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与垄断的形成。(4)相应的,本文在证实新兴产业结构趋同与市场分割存在的前提下,从同质化竞争的视角对结构趋同的出现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正是因为高度分权的央地治理结构与官员考核向经济增量目标的清晰形成了“地区竞标赛”竞争模式,高度分权的权责不匹配框架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需要,对地方政府产业选择与产业扶持政策的设计形成了双重的扭曲激励,进而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追求政绩、投资短视与地方保护。也正是在这种地方政府的偏好作用下,加剧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地区竞争,进而导致了同质化竞争的出现。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的成因,本文在一个非合作的古诺博弈模型框架中,论证了扭曲激励下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决策的形成。只要中央政府在新兴产业上释放较强的绩效信号,由于地方政府产业偏好的存在,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就会在偏离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同时本文解释了为何中央政府难以通过一定的产业分工协调化解同质化困局。综合来看,正是因为熊彼特假说仅仅在我国部分高技术行业中成立,同时由于同质化竞争导致的结构趋同与市场分割,割裂了优势扶持政策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刺激作用,才使得我国长期实施的优势扶持政策难以实现有效的创新激励,并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改善。最后,本文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修正视角,对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由此衍生的市场分割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