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大约一半的心源性猝死由VT(Ventricular Tachycardia,室性心动过速)或者VF(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纤维颤动)引起。目前大多数结构性心脏病VT/VF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加药物治疗对所有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结构性心脏病VT/VF都是治疗首选,而心脏RFCA(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射频导管消融)则可以减少发作和改善症状。即便如此,结构型心脏病VT/VF仍然是临床上难以控制的急症,积极探索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交感神经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持以及终止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微小改变都可能加重或减轻室性心律失常。RDN(Renal Denervation,肾去交感神经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已经历数载,如高血压、心衰以及房颤。RDN的原理主要通过RFCA的方法破坏肾动脉外膜周围的传入与传出神经,从而降低自主神经张力(特别是交感神经的张力)。本研究拟探讨RDN能否有效抑制国内ICD患者VT/VF的发生。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连续性选取结构性心脏病接受ICD治疗的患者。入选年龄在18岁至75岁之间、ICD记录到VT/VF事件(包括电风暴)的患者,排除造影剂过敏、活动性感染、脑血管意外或消化道出血、收缩压≤80mmHg或使用血管升压药(如多巴胺)、既往曾有明确的肾动脉狭窄病史和/或肾动脉支架植入史者、肾动脉CTA检查有不适合消融的情况以及不能配合随访者。所有患者均接受RDN,随访时间不小于6个月。通过ICD程控获取RDN术前后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比或率表示。RDN手术前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肌酐、心率、血压、VT/VF事件、ICD电休克以及ATP(Antitachycardia Pacing,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比较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例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植入ICD后再发VT/VF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51.4±14.3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48.3±17.1%。8例患者中,有7例为男性(87.5%),有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7例为非缺血性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特发性心肌病伴室壁瘤形成1例)。5例患者发生过电风暴,2例曾行心脏RFCA治疗失败。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双侧RDN手术,且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与术后的中位数随访时间分别为16个月(3-44)和15个月(6-30)。中位数VT/VF事件由术前的3.17次/月(0.33-15.33)显著降低至术后的0.11次/月(0-15.33)(P<0.05);中位数ATP与电休克事件分别从术前的4次/月(0-17.33)和1.17次/月(0-11.67)减少至术后的0.12次/分(0-10.5)和0.04次/分(0-3.33)(P<0.05)。RDN术后6个月,肌酐、心率、血压与术前没有显著变化,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则显著降低,从术前的661.37 ng/L降至术后的461.86 ng/L(P=0.012)。结论:RDN能够有效抑制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可以作为心脏RFCA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RDN尤其适合于心衰合并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能耐受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且无法进行心脏RFCA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