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散文、诗词、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等,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散文,写得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叙事委婉、语言酣畅。他留下的文学遗产,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也吸引着无数学者去不断地研究。本文以初贬和返京为界限,将其创作阶段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结合其各个时期的境遇,对其各个时期的创作心态进行研究和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欧阳修入仕之前和入仕初期的创作心态,时间为公元1007年一一公元1036年(被贬夷陵以前)。少年欧阳修为应付科举考试,刻苦学习西昆体和四六文,在经历了两度落第的打击后,终于考上进士。刚刚踏上仕途的他被分配到洛阳做留守推官,在那里遇到了一群和他志趣相投的良师益友,包括梅尧臣、尹洙等。他们一起吟诗作赋,游山玩水,互相学习。这样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欧阳修的创作热情,也培养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浪漫情怀。这一时期,欧阳修的创作心态体现为:意气风发,积极向上,满怀希望。在洛阳的留守推官任期届满之后,欧阳修回到京师,担任馆阁校勘,成为一名文学侍从。这一时期的创作心态表现为:对朝廷政治的关心,对言事之风的倡导。第二部分为欧阳修中期即两次被贬期间的创作心态分析。时间为公元1036年一一公元1054年(从被贬夷陵到再次回京)。在写了《与高司谏书》之后,欧阳修被贬夷陵,这对于刚刚踏上仕途的欧阳修打击很大。夷陵地处偏远,欧阳修的内心充满了郁郁不平之气,和无人理解的寂寞。但同时,欧阳修不愿意就此消沉,他总是在诗文中暗自勉励。因此,这一时期欧阳修的创作心态是寂寞不平,同时又透着自我开解。《戏答元珍》就是夷陵时期欧阳修创作心态的写照。庆历新政以后,欧阳修再次被贬,这一次的贬谪长达十年。在这十年里,欧阳修渐渐褪去了对朝廷政治的热情,也没有了刚刚踏入仕途时的那般斗志昂扬,而是醉心于湖光山色的闲适生活。《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这一时期创作心态的代表。第三部分为欧阳修后期的创作心态分析。时间为公元1054年——公元1072年。自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欧阳修回到京城,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贬滴生活。从此青云直上,官运亨通。他并不留恋这种侍从宠臣的生活,对官场和科举考试所盛行的“太学体”四六文更是十分反感。因此决心用他在文坛的威望和选拔人才的权力来刷新文风。经过这次嘉祐贡举,场屋风习幡然改变,人们纷纷找出汉唐古文来诵读,汉唐古文重放光彩。而他自己则已进入暮年,又疾病缠身。身边的好友也一个个离去,这让他感到万分悲伤。他想抛却凡尘富贵,返归山林。经过几番上奏终于得偿夙愿。这一时期的创作心态主要是人到暮年的悲凉,对旧日生活的怀念,对回归山林的渴望以及对闲居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