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两个试验研究了秦川牛消化能(DE)、代谢能(ME)、粗蛋白(CP)以及小肠可消化粗蛋白(IDCP)的需要量。首先,分别设计5个水平能量梯度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梯度饲粮,然后通过消化试验和代谢试验,采用析因法建立消化能、代谢能、粗蛋白以及小肠可消化粗蛋白的需要量与平均日增重之间的回归关系,确定其需要量模型。试验一秦川牛能量需要量的研究本试验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36.33±18.28)kg]的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815-2004)提供的预期日增重0.9 kg/d所需综合净能的85%(I组)、92.5%(Ⅱ组)、100%(Ⅲ组)、107.5%(Ⅳ组)、115%(Ⅴ组)配制的5种饲粮,测定秦川牛生产性能及能量代谢指标,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预测模型。试验预试期10天,正试期42天。结果表明:1)Ⅳ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最大,为1160g/d,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平均值分别为(76.44±3.23)%、(66.75±3.16)%、(87.31±0.54)%;Ⅲ组秦川牛平均日增重(ADG)为880g/d,与预期日增重差异不大。2)秦川牛的消化能需要量(DER, MJ/d)和代谢能需要量(MER,MJ/d)方程分别为:DER=O.778W0.75+37.05*ADG (R2=0.928,P<0.05):MER=0.668W0.75+33.49*ADG(R2=0.925,P<0.05),维持消化能(DEm)和维持代谢能(MEm)需要量分别为0.778、0.668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消化能(DEg)和增重的代谢能(MEg)需要量分别为37.05、33.49MJ。试验二秦川牛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本试验选择30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289.33±17.79)kg]的秦川牛公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6头牛,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按我国《肉牛饲养标准》(NY/T815-2004)提供的预期日增重0.9 kg/d所需IDCP的75%(Ⅰ组)、87.5%(Ⅱ组)、100%(Ⅲ组)、112.5%(Ⅳ组)、125%(Ⅴ组)配制的5种不同蛋白水平的试验饲粮。采用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研究秦川牛生长性能及蛋白质沉积效率,以及粗蛋白质和IDCP的需要量。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条件下,秦川牛的平均日增重与粗蛋白质和IDCP采食量呈线性正相关(R2=0.928,P<0.05:R2=0.912,P<0.05);Ⅳ和V组的料肉比显著地低于其它各组(P<0.05);试验各组总采食氮和沉积氮差异显著(P<0.05);粪氮、尿氮和蛋白质沉积效率随IDC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Ⅳ组和Ⅴ组氮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2)秦川牛粗蛋白质和IDCP需要量方程分别为CPR(g/d) =5.94w0.75(kg)+470.84*ADG(kg/d)(R2=O.937,P<O.05); IDCPR(g/d)= 3.71w0.75(kg)+285.22*ADG(kg/d)(R2=0.942,P<0.05).秦川牛的维持粗蛋白质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5.94和3.71g/(kgW0.75·d),每千克增重的粗蛋白质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470.84和285.22 g。综上所述,秦川牛DEm和MEm需要量分别为0.778、0.668 MJ/(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DE和ME需要量分别为37.05、33.49MJ;秦川牛的维持粗蛋白质(CPm)和维持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m)需要量分别为5.94和3.71g/(kg W0.75·d),每千克增重的CP和IDCP需要量分别为470.84和285.2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