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浪潮,各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在整体上日益呈现出综合化和全能化的显著特征,其中品种繁多的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现更为突出:从商业银行经营收入角度看,中间业务收入目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些国际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甚至已经超过50%。由此可见,中间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项支柱性业务。在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中,银行卡的发展十分迅猛。银行卡(Bank card)是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通过信用这一纽带,银行卡业务将持卡人、银行、特约商户三者联结到了一起。银行卡的使用与推广是近代金融业最重大的业务创新之一。分析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定价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银行卡业务收入,随着银行卡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银行由此获取的收益在其总收益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并已成为国外一些大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第二,银行卡业务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是起步比较晚,定价不规范将严重制约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第三,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推行的银行卡业务也应该具有盈利的性质,这是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只有合理的定价才能使商业银行达到利润最大化。本文从银行卡业务文献基础出发,首先分析银行卡业务现状,提出了现行银行卡业务定价的基本方式,其次就其定价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再针对定价的不合理考虑重新定价。考查现行价格是否合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从国内外银行业务收费的数据来说明。国外银行对银行卡业务收费以持续了多年,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针对银行卡业务收费。由于关于国外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数据难以搜集,所以只搜集到了美洲银行的数据。从其收费情况也能够清楚的看到该银行收取银行卡业务费用已有多时,而且跨行查询、转账、取现的费率还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也已开始收费,并且费率正在由低收费向合理收费过渡。第二,从信息不对称市场理论来说明。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客户的理性选择将是不断调低银行卡业务产品的价格,导致出现类似于“次品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致使其价格低于平均价格,一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斥出市场。第三,从模型推导来证明。用函数将客户会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不断调低产品质量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得到,银行卡业务的价格将会低于其平均价格。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收费偏低,需要用更合理的方法对其定价。重新定价也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现行定价权是否科学,影响价格有哪几种因素和应当采取什么定价方式。从定价权来看,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对国家有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按国家统一标准收费,对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银行业协会按商业与公平原则确定收费或定价标准,商业银行应按中国银行业协会确定的标准收费。”从以上可以说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如中央银行和物价部门)或银行业公会来制定,商业银行没有制定费率标准的权限。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今年10月1日起,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财务公司在向客户提供各类本外币业务时,根据服务的性质,特点和市场竞争状况,将分别按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收费。新《办法》的出台,预示着中国银行业服务“免费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与国际接轨的“有偿服务时代”。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经济一体化和WTO的挑战,逐步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自主权已刻不容缓。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也只有商业银行自己才能决定其所提供的服务价值是多少。所以商业银行应拥有对银行卡业务定价的权力,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并不会导致乱收费、高收费。影响定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成本。在经济学当中,特别是像银行一类的垄断厂商,其价格决定于均衡数量和需求曲线,而产品的数量又决定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所以,成本应该是影响价格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部分。必须补偿的成本有:(1)物力成本(固定成本)。包括:营业场所与共用设备的费用、专项设备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低值易耗品费用等。(2)人力成本(可变成本)。包括:产品开发人员费用、产品营销人员费用、柜面服务人员费用、产品售后服务人员如受理投诉人员的费用、后台支持人员费用、业务管理人员费用等。从具体构成上看,银行卡业务产品的人力费用有人员工资、奖金补贴、福利、差旅费等项目。(3)风险成本(可变成本)。承兑类、担保类、租赁类、投资银行类、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品种具有较高的风险。根据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原则,商业银行提供这类中间业务产品应获取风险报酬。而为此所承担的风险就构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部分成本。风险成本主要包括风险工具成本、风险心理成本。2.市场的需求。需求由预算约束曲线和无差异曲线来决定。银行卡业务需求(如:银行卡发卡量、银行卡业务交易金额量)与多种变量因素存在关联性,如: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本文以1990年—2004年的数据为基础,使用著名的SPSS软件的线性回归分析过程分别对中国银行卡发卡量和中国银行卡业务交易金额寻求恰当的多元回归函数模型,分析银行卡发卡量、银行卡业务交易金额量与对它们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影响银行卡业务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储蓄以及经济结构等经济变量。3.市场。银行在定价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银行卡业务离不开银联,进而还需要分析银联的市场特征。银联满足成本次可加性,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从市场集中度来考察,商业银行也属于垄断行业。从银行卡业务费率现行的分配比例来看,各大商业银行和银联都是目前费率的受益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卡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然而他们在网络建设中付出成本也最多。对大银行来讲,维持目前费率,一来可以阻止中小银行分割市场,二来可以通过自己的ATM、POS机网络优势和发卡规模优势谋取利润。对银联而言,一方面它是银行卡受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为此它需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协调各方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大银行又是自己的业务伙伴和利润来源。所以,商业银行与银联之间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他们有共同的利润目标,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垄断产业。定价的策略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成本加成定价、竞争定价、差别定价和关系定价策略。成本加成定价是垄断企业定价的不二法门,企业制定价格要根据固定成本,可变成本,风险补偿和目标利润四大部分。竞争定价是以竞争为中心的、以竞争对手的定价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在定价过程中需要考虑银行的竞争地位、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银行预期市场份额和产品的市场容量及需求弹性等因素。差别定价是上述两种定价方法的具体操作形式。差别定价即是价格歧视,银行可以根据需求差异细分市场,根据各市场特点对同一产品制定不同价格,或者对有微小差异的产品制定不同价格,且价格差异与其成本费用差异不成比例,从而更多的占有消费者剩余,使厂商利润最大化。关系定价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定价方法,它以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为基础,根据关系的远近来确定银行产品的价格水平。其实质是通过交叉销售最大限度地销售其它种类的产品,建立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不单独为某个产品定价,而是以一篮子产品的总成本加上预期的平均利润确定产品的关系价格。以下图表是本文的分析框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系统的分析了银行卡业务定价。再立足于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供求关系之上全面剖析了银行卡业务定价决策,从而提出相应的定价策略,层层递进。其次,以前的文献多侧重于笼统的分析整个中间业务,而没有具体深入分析其中的某一项业务。本文将九大中间业务中的其中一种作为分析重点,较前人更加具体,细致。最后,从分析方法来讲也是独具一格。将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社会实践牢牢结合在一起,使分析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