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横向与纵向发展,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无处不在,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已经成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身心、学业以及人际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揭示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已成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拟从心理灵活性入手,通过两项研究探讨心理灵活性对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作用机制。研究一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考察自我同情在心理灵活性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形成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采用干预研究设计,考察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能否通过心理灵活性的提高而获得改善。两项研究具体阐述如下:研究一(横断面研究设计)以70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灵活性问卷、自我同情问卷、网络游戏成瘾问卷对被试进行心理学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与自我同情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负相关;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与消极自我同情显著负相关;认知融合与积极自我同情显著正相关;积极自我同情和消极自我同情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负相关;(2)自我同情总分在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与网络游戏成瘾间存在中介作用,积极自我同情、消极自我同情同时在经验性回避与网络游戏成瘾间起中介作用,并且消极自我同情在认知融合与网络游戏成瘾间存在中介作用。研究二(干预研究设计)将32名存在明显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被试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接纳与承诺疗法团体干预,控制组不做处理,在干预实施前(T1)、干预实施后(T2)、干预结束1个月后(T3),分别对两组被试的心理灵活性、自我同情、网络游戏成瘾等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对干预组和控制组三次纵向追踪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后测、延时后测的自我同情水平显著高于前测,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网络游戏成瘾显著低于前测,而控制组后测的经验性回避显著高于前测,其它变量三次数据并无显著差异。基于上述两项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心理灵活性(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可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也可以通过自我同情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进一步检验得知:经验性回避同时通过积极自我同情、消极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网络游戏成瘾;认知融合可以通过消极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网络游戏成瘾;(2)基于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干预可以有效提升网络游戏成瘾中学生的心理灵活性、自我同情水平,从而降低网络游戏成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