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今美国黑人文坛最璀璨的一颗巨星。1993年,托尼·莫里森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美国黑人作家。《宠儿》创作于1987年,是莫里森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该小说以1873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为背景,讲述了从奴隶主农场逃出来的黑奴母亲塞丝(Sethe)和女儿丹芙在一处经常闹鬼的房子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揭示了塞丝因为母爱而杀死亲生女儿宠儿的疯狂行为。 本论文试图从精神分析角度探析《宠儿》这部作品,以塞丝杀害宠儿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母爱、弑婴、解放三方面研究塞丝的心理机制。精神分析视角总在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包括自我、本我、超我及癔症性创伤等相关内容。弗洛伊德(Freud)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癔症和创伤也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内容。在创伤影响下黑人母爱扭曲,塞丝母爱缺失。塞丝的自我是对自由、人性和母爱的追求,与社会现实冲突;而塞丝的本我是释放母爱,体现在对女儿们的爱上。塞丝的生活受到社会、历史及亲情、爱情的等各方面创伤的影响,童年的创伤和痛苦的人生遭遇是塞丝弑婴的重要原因,最终在超我的作用下她完成弑婴行为。丹芙的成熟与宠儿的消失对塞丝的心理解放产生正面影响,最终她从创伤中修复,获得自我的胜利。 本研究应用精神分析相关理论,探究塞丝母爱的本质,黑人母亲痛恨奴隶制、向往自由、渴望人性。万恶的奴隶制度给黑人造成心理创伤,是他们无法寻找自我,享受生活。黑人奴隶要团结,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新世界。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关于托尼·莫里森和小说《宠儿》,并介绍了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的写作背景。同时介绍了本论文的结构。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宠儿》的研究现状并提供了本文的理论支撑——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塞丝的母爱。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了塞丝自己母爱的缺失以及对宠儿和丹芙近乎疯狂的母爱及补偿,主要用到创伤理论和自我、本我理论。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塞丝的弑婴。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了塞丝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亲手杀死自己刚会爬的女儿宠儿,主要用到超我和创伤理论。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塞丝的解放。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了塞丝在黑人社区的帮助下祛除宠儿及心魔,主要用到创伤恢复和重获自我。第六章是这篇论文的总结,本文具有研究意义和局限性。 通过运用精神分析相关理论,本文对塞丝母爱的心路历程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读与阐释,以期为学术界对《宠儿》的研究作出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并希望加深读者与学者们对《宠儿》这部作品以及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