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近年来海水仔稚鱼的消化生理和营养需要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通过一系列饲养实验对大黄鱼仔稚鱼消化生理、蛋白质和蛋氨酸需要量进行了研究。作者研究了0 ~ 40日龄大黄鱼仔稚鱼胃、肠道、肝脏和胰腺发育的显微、超微结构及胃蛋白酶活力。结果显示,水温24±1 ?C时,大黄鱼仔鱼4日龄起由消化管前端膨大形成胃的雏形,此时胃的结构与食道相似,但无杯状细胞。13日龄时胃延长并在后段发生弯曲,开始分化出贲门、胃体和幽门3部分。胃粘膜形成褶皱,由短的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组成,微绒毛不规则、短而稀少,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多,主要分布在细胞顶端,核在细胞基部,缺少杯状细胞。直到21日龄,才观察到胃腺,呈腺泡状结构沿贲门胃和胃底粘膜分布,其数量在胃底部增多,但在贲门部减少,而在幽门部未见到胃腺。腺细胞是典型的泌酸细胞,内有大量的位于基部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此时胃呈“Y”型,胃粘膜下层是结缔组织,向外为肌肉层和浆膜层。结缔组织层中可见色素颗粒,但分布不均。随着鱼苗的生长,色素层变厚并沿整个胃壁分布。直到25日龄时才检测到胃蛋白酶活力,30日龄时活力显著升高,之后略有下降。胃蛋白酶的存在表明功能性胃的发育和酸性消化的开始。由此推测大黄鱼苗25日龄左右可使用配合饲料代替生物饵料。刚孵出时,大黄鱼仔鱼肠道原基出现,呈直管状,紧靠卵黄囊背方,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有许多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3日龄时,肠后段弯曲90o,肠粘膜收缩变为瓣膜,将肠段分为前肠和中肠,两者的组织学结构相同,细胞游离面伸出一薄层微绒毛,核位于基部、呈卵圆形。中肠后为直肠,由立方上皮组成,但未形成褶皱和杯状细胞。5日龄时,肠道前端膨大,中部形成一个盘绕。前中肠粘膜开始形成褶皱,线粒体大,和粗面内质网主要分布于顶端,微绒毛长而密集,核仁明显。后肠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可见行使胞饮作用的囊泡,线粒体较少,微绒毛短而稀少、不规则。7日龄时,直肠上皮可见亚核液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