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局部封闭联合中药制剂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与肩关节镜镜下清理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CST)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临床上此类病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也为该类病症的诊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纳入的病例,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住院接受治疗的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定期术后随访的病例共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左肩12例,右肩18例;年龄35~74岁;平均(53.42±6.28)岁;病程1.5-6年,平均(3.47±1.02)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以1%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局部封闭后予中药制剂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对照组常规予肩关节镜镜下清理。对性别、年龄、肩别、病程长短、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在上述指标上无显著差异,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局部封闭后,开始以我院院内制剂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以蜂蜜调敷后外敷患处,每次敷12h,连续应用7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同时配合适度功能锻炼,以主动功能锻炼为主。如手指爬墙、背后拉伸等。对照组采用肩关节镜镜下病灶清理的方法,术后常规予消炎镇痛药物口服。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以及治疗后2月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Constant一Murley(C-M)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各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治疗评分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比对两组实验数据,从而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两组病例的一般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肩别、病程长短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各项比较,均有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治疗前两组病例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第一个疗程、第二个疗程以及治疗后2月VAS评分及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结果表明:(1)两种治疗方式对CST均有治疗效果,对于该症出现的疼痛不适症状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P<0.05,说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疼痛缓解方面,治疗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肩关节Constant一Murley(C-M)评分治疗前两组病例(C-M)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第一个疗程、第二个疗程以及治疗后2月VAS评分及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显示P<0.05,显示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1)两种治疗方式对CST的肩关节活动受限症状均有治疗效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肩关节活动受限症状有较为确切的临床疗效。(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避免肩关节僵硬以及活动受限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更为确切和突出的临床疗效。3)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前两组病例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第一个疗程、第二个疗程、治疗后2月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治疗前后两组间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显示P<0.05,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P<0.05,说明治疗组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有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较为显著。4)治疗前后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患者经统计显示,治愈6人,显效3人,有效4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患者统计结果显示,治愈4人,显效2人,有效4人,无效5人,总有效率为66.7%。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疗效差异性明显,治疗组有着更为确切的临床疗效。结论局部封闭联合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与肩关节镜镜下清理在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方面均具有较为瞩目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局部封闭后,以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治疗即刻即可获得良好的病症缓解体验,能有效减轻操作后的活动受限及功能障碍症状,获得更快的恢复。基于此,选题以局部封闭结合中药外敷为切入点,为临床诊治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同时也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