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死后脑、心肌和肾组织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l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时间(time of death)的推断一直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死亡时间又称死后经历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依据尸体死后变化发生的先后及法医学实践的需求,通常将死亡时间分为早期死亡时间和晚期死亡时间。二者以死亡24h左右为界限。显然,相对于晚期死亡时间,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对于实际检案意义更为重大。然而,目前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方法仍然只有利用早期尸体现象(尸冷、尸斑、尸僵、超生反应等)及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等较为粗糙的经验性、主观性方法。在实验室研究方面,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如测定血液、玻璃体液离子浓度变化的化学方法、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的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法医昆虫学和法医植物学方法、利用CT、MRI、MRS的影像学方法以及通过研究核酸、蛋白质的时间依赖性降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利用核酸特别是mRNA的时间依赖性降解推断死亡时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多数学者认为mRNA的降解与死亡时间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成为晚期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指标。然而在死亡早期,mRNA的降解不明显,不适合用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笔者认为,mRNA作为一种稳定性不高的核酸,在死后24h内不发生明显的降解这一观点值得怀疑。因为早期核酸测定只能通过免疫印记和Rt-PCR等半定量的方法,因此无法测得mRNA含量的微小甚至是较大的变化。同时,早期的研究在消除个体差异上也欠缺严谨性,研究表明,不同个体相同组织内的mRNA含量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的。针对以上两点,本实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这一更为精确的检测方法,并通过从同一个体上反复取材的方法以消除个体差异,进一步研究mRNA在死亡早期的降解情况,寻找其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研究手段。本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大鼠脑、心肌、肾组织抽提总RNA。方法是将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在死后Oh、4h、8h、12h、16h、20h、24h、36h、48h、72h和96h 11个时间点对每组的每个个体进行11次取材,对各时间点的所有捡材立即进行总RNA的抽提。将所提取的总RNA用20μ1DEPC水溶解。用Nano Drop 1000测定所抽提RNA在260nm和280nm处的吸光度(A)值及浓度值,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A260/A280比值均在1.8~2.0之间,浓度值介于500ng/μl~3000ng/μl之间。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所有样品的完整性良好。第二部分是对提取的总RNA样本进行基因组DNA(genomic DNA, gDNA)的去除。方法是用DNase I对总RNA溶液进行消化,然后用苯酚/氯仿灭活DNase I并重提RNA。对重新提得的RNA用Nano Drop 1000检测其RNA在260nm和280nm处的吸光度(A)值及浓度值,用Rt-PCR检测去除基因组前后的扩增差异。结果显示去除gDNA的样本,A260/A280比值均在2.0~2.1之间,浓度值相对于去除前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说明去除基因组操作使总RNA得到进一步的纯化,但同时也发生了RNA量的损耗。Rt-PCR结果显示去除gDNA之前的样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gDNA的扩增条带,而去除之后的样本均未出现杂质条带。第三部分是对去除gDNA的总RNA样本进行P-actin mRNA浓度的测定。方法是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死亡早期,脑、心肌、肾三个组织内β-actin mRNA的水平均发生了显著的下降,且各组织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死亡时间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针对之前研究mRNA的时间依赖性降解规律中存在的测定方法不够精确和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本课题首次设计了从同一个体反复取材的取材方法,使用目前最为精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专门研究了mRNA的降解和早期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大鼠死亡早期脑、心肌和肾组织内β-actin mRNA降解明显并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它的降解来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其他文献
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是迄今为止参与国家(地区)最多的国际教师调查研究项目。它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可靠、及时和可比的数据,帮助不同国家反思和制定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以
本次研究基于QuartusⅡ软件平台,针对数字逻辑电路功能设计方法加以介绍,之后利用QuartusⅡ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VHDL,完成对数字逻辑电路功能仿真设计。发现学生可以借助对
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上的衔接是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极易被忽视的一环,若两方面存在欠衔接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断层。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β-FeSi2是一种新型的热电和光电材料,具有抗氧化、无毒、原料来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对红外光的吸收能力很强,理论的光电转换效率高,β-FeSi2所对应的特征区正是硅的全透
本文主要研究了神经网络、小波变换以及信息融合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1.论证了BP网络的分类功能并且构造了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系统。理论上指出了BP
今天,传统的发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动力系统速度、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而近年来刚刚复兴的电磁发射技术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电磁发射技术的出现是近年来
本论文首先按照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要求,去分析荧光及叶绿素荧光的基本原理,半导体激光器的现状、基本原理及参数,提出了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激发诱导叶绿素荧光的激光发射装
六端口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最初应用于微波测量中自动网络分析仪的设计。此后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六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领域的划分问题是一个NP完全问题,一般采用启发式算法解决。目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划分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现了许多较为有效的解决算法
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科技与经济的长远进步。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所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