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畜禽产品等动物源食物在日常膳食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质量安全不但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而且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社会稳定,因此开展畜禽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转化行为和风险评估研究,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残留标准成为我国保障食品安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农药可以通过饲料间接污染畜禽产品后造成对消费者健康的威胁,也会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本试验选择我国目前使用量较大的毒死蜱作为代表性农药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毒死蜱在田间主要饲料作物中的最终残留量,毒死蜱在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加工因子,以及鸭可食性组织中毒死蜱的残留分布规律,并对其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旨在阐明毒死蜱在作物-饲料-畜禽食物链中的归宿和潜在危害,为畜禽产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及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饲料作物、饲料、鸭可食性组织中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的检测方法。样品以乙腈提取,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GC-MS/MS)进行测定。在添加水平为0.01~0.5mg·kg-1时,在作物及饲料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在75.9%~114.6%之间,RSD为1.6%~12.6%,TCP的添加回收率在71.7%~115.8%之间,RSD为1.8%~12.1%;鸭可食性组织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在70.3%~114.2%之间,RSD为1.2%~14.9%之间,TCP的添加回收率在68.9%~98.4%之间,RSD为1.3%~13.2%。在该仪器工作条件下,饲料作物及饲料中毒死蜱和TCP的最低检测浓度(S/N=10)分别为0.5μg·kg-1和0.2μg·kg-1,鸭可食性组织中毒死蜱和TCP的定量限分别为1μg·kg-1和0.5μg·kg-1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方面都能满足残留分析检测的要求,适用于实际样品中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的分析与检测。2.研究了田间主要饲料作物(玉米、大豆、水稻)中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的最终残留量。480g/L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和推荐剂量的2倍使用进行最终残留试验,喷药2~3次,分别在最后一次喷药后7天和14天采取稻谷,10天和20天后采取玉米,14天和28天后采取大豆,然后经过加工制样获得糙米、米糠、玉米、大豆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毒死蜱在糙米和米糠中的残留量较高,其次是玉米和大豆。3.研究了饲料加工过程中毒死蜱的加工因子。包括饲料原材料(大豆)的加工和颗粒饲料的加工两个环节:饲料原材料大豆经过榨油机压榨后获得豆饼,加工因子为0.2616;在颗粒饲料的加工过程中,经过第一步粉碎加工过程,玉米、豆饼、糙米、米糠的加工因子分别为为0.9559、0.9276、0.8921、0.8782;经过第二步平磨式制颗粒加工过程,玉米、豆饼、糙米、米糠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7122、0.7615、0.6322、0.6905。4.研究了毒死蜱在鸭各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情况。用含毒死蜱2.662mg·kg-1、7.986mg·kg-1、26.62mg·kg-1三个梯度的饲料饲喂7日龄樱桃谷肉鸭,在连续饲喂42d后进行剖杀,获得鸭肉、肝脏、肾脏、心脏、鸭肠、鸭舌、鸭血、鸭胗和脂肪组织,结果表明毒死蜱主要残留在脂肪上,其次是鸭舌、鸭肠,再就是鸭肉、肾脏、肝脏、心脏、鸭胗、鸭血。5并艮据毒死蜱在鸭各组织器官中的残留量,初步进行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根据我国居民不同人群对禽肉的摄入量和体重数据,采用点评估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群的毒死蜱及其代谢物TCP的短期急性膳食暴露评估和长斯浸性膳食暴露评估,得到了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值(%ARfD)和慢性膳食风险值(%ADI),从结果来看,鸭肉、鸭肠、鸭舌中的毒死蜱%ADI均小于100,属于较低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