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芪归坚骨方配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加功能锻炼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于2012.3-2013.09收集清远市中医院90例OVCF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PVP)30例;B组(PVP+芪归坚骨方+腰部垫枕)30例;C组(PVP+芪归坚骨方+腰部垫枕+功能锻炼)30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腰背痛及外伤史,均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X光片、CT、MRI及骨密度检测,均确诊为OVCF,且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椎体后壁完整,无椎管占位。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测量计算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骨密度测定,最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估。结果:1.3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PVP止痛效果显著(P均<0.05)。术后第三天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P均>0.05)未见明显差别,3个月及6个月后腰部疼痛、酸软乏力症状缓解差异明显(P均<0.05),均为C组>B组>A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A组明显高于术后3天(P<0.05),B、C组略高于术后3天(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VP联合芪归坚骨方能长期缓解腰部疼痛症状,加功能锻炼效果更好,而单纯PVP疗效相对较差。2.入院时、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常规行胸椎或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测量计算伤椎前壁高度、中部压缩率。(1)伤椎前壁压缩率比较:术后3天与入院时对比,A组略好于入院时(P<O.05),B、C组明显优于入院时(P<0.05);术后第三天3组患者椎前壁压缩率比较,B、C组明显优于A组(P均<0.05),B、C之间未见明显差别(P>0.05);术后6个月随访A组伤椎前壁压缩率明显差于术后3天(P<0.05),B、C组差异不大(P均>0.05)。提示PVP可以恢复责任椎前壁高度,术前增加腰部垫枕效果更佳,单纯PVP不能长期保持椎体前缘高度,PVP术后煎服芪归坚骨方可以长期有效维持椎体前缘高度。(2)伤椎中部压缩率比较:术后3天与入院时对比,A组略好于入院时(P>0.05),无统计学意义,B、C组明显优于入院时(P<0.05);术后第三天3组患者伤椎中部压缩率比较,B、C组明显优于A组(P均<0.05),B、C之间未见明显差别(P>0.05);术后3、6个月随访3组伤椎中部压缩率与术后3天差异不大(P均>0.05)。单纯PVP较难恢复责任椎中部高度,PVP加术前腰部垫枕可以恢复责任椎中部高度。(3) Cobb角比较:术后3天与入院时对比,A组略好于入院时(P<0.05),B、C组明显优于入院时(P均<0.05);术后第三天3组患者Cobb角比较,B、C组明显优于A组(P均<0.05),B、C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随访Cobb角B、C组略大于A组,但三组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不明显(P均>0.05)。提示PVP可以减小责任椎Cobb角,纠正椎体后凸畸形,术前增加腰部垫枕效果更好,PVP、芪归坚骨方、功能锻炼共同作用可以维持责任椎高度。3.腰椎骨密度测定(BMD)比较:入院时与术后半年随访,3组比较,A组略低于术前,提示单纯PVP不能防止骨量继续丢失,B、C组与术前略优于术前(P均>0.05),提示芪归坚骨方可以维持骨量,防止进一步骨质疏松,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4.总体疗效评价:经过6个月治疗后,3组患者治愈率比较,C组>B组>A组,总体疗效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PVP治疗能快速缓解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症状,可部分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术前腰部垫枕后再行PVP效果更佳。2.芪归坚骨方疗效确切,经长期随访发现,该方补肾活血,强筋壮骨,功能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增强PVP术的止痛效果,可有效预防伤椎高度丢失,提高骨量,联合使用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