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源流演变及动因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heng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以降,新式教育与近代报刊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报刊作为近代文明社会的产物,以引导舆论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走向。新式教育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者交织而形成的教育刊物则兼具二者的社会功能,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针对抗战时期广西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的解读已较为全面,能够完整的描绘出这一时期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的大体概况,但因其资料较为繁杂且年代久远,大多数研究成果在广度上已有规模,在深度上却仍较为欠缺。而针对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的交汇点——教育刊物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广西教育刊物为研究蓝本,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科学方法,以新闻史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结合传播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按时间顺序将教育刊物的发展及特点划分为抗战前(1905-1924)、抗战时期(1937-1944)两个区间,以对刊物的源流演变与相关样貌特征做针对性研究与解读。同时摸清刊物的发展脉络并研究刊物的特征与规律。在完善我国新闻史、教育史相关空白领域的同时,为后继者提供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路与资料。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目前相关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界定清楚核心概念并阐述文章的研究价值、方法及内容。第二部分梳理抗战前广西教育刊物的源流演变过程。即首先介绍广西本省教育刊物诞生的时间,地点,主创单位及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刊物进行重点解读,同时结合实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分析刊物的演进特点。第三部分阐述介绍抗战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发展概况。因省城桂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桂林城。分别从时代、地理、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六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刊物兴盛的背景与环境。其次分别选取有较强代表的三家教育刊物进行重点解读,分析刊物特点并由此延伸总结这一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特点。第四部分论述这两个时期广西教育刊物发展的内因,刊物演变的规律,教育刊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当代教育事业与教育刊物发展的价值与借鉴意义。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概括并总结全文。将这两个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发展、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阐述清楚。
其他文献
《文学自由谈》是一本具有独特影响力的批评刊物。自1985年创刊之初,就确立了“自由”的精神追求,努力营造开放、争鸣的氛围。在办刊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六不”选稿思路:“不顾
<正>如今很多企业在培养内部员工时,常会用到一种方法——"内部轮岗",即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安排培养员工在多个岗位轮流工作,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培养、锻炼其工作技能。在轮岗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是一类特殊的动词,表示动作的一种趋向或动作引起的方位变化,总数大约有二十多个。虽然在泰语中的趋向动词跟汉语趋向动词的语义有些相同,但使用频率还是很
当前,教育出版在我国出版三大板块中所占比重最大。教材、教辅用书属“刚性”需求,并有着较为稳定的购买群体。每年教材、教辅的销售总额占全国出版物销售总额的六成以上。在教
目的了解德昂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现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7~9月,现况调查分层整群抽取的939名≥60岁德昂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并收集病史
介绍了旋流除雾板在顺酐生产装置中的工程应用。实践证明 :在顺酐气吸收塔上设置合适的旋流除雾板以代替原塔后的旋风分离器 ,不仅除雾效果十分显著 ,而且可降低产品单耗、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教育界对教学地图的内容、形式和空间素养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地理空间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中学地理导
韩国语被动句的选择、运用受到语言交际者的认知、语言背景、信息焦点、图式序列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视点"转移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思想,成为语言主观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求得上
<正> 旋流除雾板是浙江大学研究成功的一种高效除雾型板,首先应用于化肥工业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尔后于1984年初由我们作了大量工作将其移植到酒精蒸馏过程中。其工艺流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