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路线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对灵山斑状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进而探讨了岩石形成的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灵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细粒黑云母角闪花岗岩、细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粗粒角闪黑云母花岗岩和粗粒环斑状角闪黑云母花岗岩,偶见大脉状晶洞碱长花岗岩、岩瘤状花岗斑岩。接触变质带宽窄不一,以角岩化为主,局部呈弱硅化和矽卡岩化。岩相学特征显示,灵山斑状花岗岩的长石含量较多,约占45%-65%,斜长石含量约为25%-35%,聚片双晶明显,部分具卡钠联晶,环带结构较为发育,岩体冷却结晶过程中受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矿物化学特征显示,灵山岩体中钾长石Or分子端员为60.04~84.45,以正长石为主;斜长石Ab分子端员为73.69~76.61,An=19.93~23.15,为更长石,环带结构发育;二长石温度计显示,长石固溶体分离的下限温度(长石平衡时的温度)为437.5和433.7℃;黑云母具富铁、富钾、低镁,贫钠的特征,为高铁黑云母。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灵山岩体的SiO2含量在68.74~76.64%之间,平均为73.09%,具富硅特点,Al2O3在12.22%~14.58%之间,表现出高铝特点;(Na2O+K2O)值在8.09%~9.44%,全碱含量较高;K2O/Na2O比值为1.07~1.70,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为0.95~1.2,岩石里特曼指数为1.99~3.02,总体表现富碱高钾的特点,属高铝高钾碱性岩石;富集Rb、Th、U、Nd和Zr等元素,相对富集Ta、Hf、Y、Yb和La等元素,亏损Ba、Sr、P和Ti等元素。P、Ti等不相容元素的亏损特征;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REE较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负铕异常明显;结合微量元素特征的系列图解分析表明,岩体经历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深部流体作用参与了成岩过程中的交代蚀变。通过相关系列图解辨别,显示灵山斑状花岗岩体为A型花岗岩,构造环境为陆内非造山环境。结合前人资料与自己野外调查,综合研究认为,灵山斑状花岗岩体的形成与大陆地壳的演化密不可分。该区域在经历过印支构造运动后,到进入燕山早期时,区域由挤压的动力学环境逐渐开始向拉张环境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燕山中-晚期时,该区的岩石圈开始不断伸展并逐渐减薄,从而引起了地幔上隆,地幔部分熔融的玄武质岩浆开始底侵地壳,触发深部地壳岩石发生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玄武质岩浆与地幔流体以不混熔的方式混入其中。随着岩浆的上升,地幔流体也不断上升,并在花岗质岩浆的结晶过程中对其进行交代作用,而后岩浆冷却结晶不断地进行分异和演化,形成了现在的灵山斑状花岗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