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学生界形成之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末留日学生及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本身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时间纵向和横向方面的论述和梳理,同时对其时代背景和其它相关方面也有所叙述。在这些基础上结合论述留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建立的作用以及同盟会成立后对留日学生界的影响,提出了清末留日学生界形成的几大核心标志和时间点。  结构上,全文共分绪论、正文3章和结语。  其中,绪论共4部分,即选题旨趣、学术史回顾、研究的方法和材料的来源以及相关概念和范围的界定。第一部分提出了进行此论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在清末历史研究当中的地位;第二部分从总体性研究、亚层次研究和海外研究状况三个方面对论题的学术史和以往研究情况进行了大致回顾,其中亚层次研究包含了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留日学生与新政立宪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1901-1912)、留日学生与中国同盟会的关系、留日学生与新军的关系和清末留日学生界形成的三方面标志研究5个方面;第三部分简要指出了本文的3个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的材料来源地;第四部分将文中主要涉及的一些近义相似概念和术语进行了必要的厘析,如留学与游学、留学界与留学生界、同盟会前时代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写作的时间上下限。  正文共分3章6节,每章两节。节数虽少,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庞大。  第一章主要阐述留学日本的时代背景及启动,分为两大节,分别从留日的国内外背景及具体原因和留日国家制度确立过程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和最核心部分,主要对横向上留日学生界的形成及其标志进行了详述,共分两大节5小节,分别从留日人数与规模、留日团体组织、革命舆论准备与宣传、留日活动和清驻日学监5大方面对留日学生界的形成从横向上进行了分析。这当中,选出主要的一般团体3个,7个主要留日革命小团体,3种革命宣传方式和多项留日活动作为切入点和典型代表,对它们的建立发展及其在留日学生界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分析。  第三章是本文的落脚点所在,主要阐述了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对留日学生界的意义和影响,即同盟会的建立与留日学生界的成型,共分两大节。其中第一节为主体,共有2小节,首先从概述留日学生建立的除留日革命团体外的国内外其它主要革命团体入手,分析留日学生与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筹备和肇建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联盟思想的由来、国内主要革命小团体、欧美主要革命团体3方面与构建同盟会的关系;其次叙述了孙中山在日组建同盟会时与留日学生的具体交往和关系,尤其是孙黄关系。第二节为补充,意在说明同盟会建立后留日学生界并没有停滞,而是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武装起义中,直至辛亥革命。  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即纵横两方向对留日学生界的全过程进行了总括,认为1905年是清末留日学生界形成的标志之年。
其他文献
靳辅作为康熙朝有名的治河能臣,在治理水患和保证漕运方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靳辅治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丛生。其中,既有水性无常、风雨骤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高一涵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他极力宣传西方宪政思想的传播,主张在中国建立宪政体系。本文主要通过考察20世纪初至30年代
胥吏犯罪问题自先秦吏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日益突出,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明代尤其如此。在明代,胥吏在州县衙门中虽然无品无权,却在地方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
回族是山东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从山东回族的历史来源入手研究山东回族聚居区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促进意
殷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一大变革时期。西周前期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无法规避地进入到社会的过渡阶段。然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虽然对殷商时期规章制度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