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教育领域中的接受主体因素研究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和道德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并结合价值观教育接受的自身特点,深入、系统地研究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接受主体因素的特点、结构和作用规律,提出价值观教育的接受主体因素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将揭示接受主体因素在价值观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接受主体因素的内涵、特征、结构与功能。对价值观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需要、先在结构及非理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本研究除引言主要分五章进行。第一章,接受理论的研究概述。对接受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是接受主体因素的研究成果分析。第二章,价值观教育接受主体概述。在对接受、价值观教育接受、接受主体因素进行概念的梳理与厘定的基础上,明确接受主体因素在价值观教育接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分析接受主体因素的特性。第三章,价值观教育接受主体因素的结构要素。首先明确接受主体因素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接受主体的需要、先在结构、非理性因素等要素。在此基础上阐明接受主体因素各结构要素的涵义、特征及各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及作用。第四章,价值观教育接受主体因素的功能。本章主要研究接受主体因素的结构要素对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规律,即功能。在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中,需要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是价值观教育接受的动力系统,驱动接受主体去积极主动地接受价值观教育。先在结构是接受活动的保障系统,对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起着加工、制约和导向的作用,保障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的顺利进行。非理性因素是接受活动的协调系统,对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起着调节、控制的作用。第五章,优化价值观教育接受主体因素的策略。本章基于价值观教育接受主体因素的功能,提出优化接受主体因素的策略:激发并正确引导接受主体的需要;培养接受主体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接受主体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