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好氧填埋是一种新型的垃圾填埋方式,因其具有填埋结构简单、垃圾降解速度快等优势而成为目前垃圾处理处置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目前我国对准好氧填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好氧填埋场内渗滤液水质变化特性及场内垃圾稳定机理上,而对于准好氧填埋结构中含氮化合物时空变化研究不多,距导气管不同距离处渗滤液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规律研究更为鲜见。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原位回灌下准好氧填埋结构中距导气管不同距离处各形态氮的动态变化特性,研究准好氧填埋场渗滤液氮的污染特性以及各形态氮相互转化规律,初步揭示准好氧填埋中含氮物质的降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准好氧填埋氮素转化数学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推广准好氧填埋工艺、优化设计准好氧填埋场以及最终解决渗滤液氨氮浓度过高提供参考。室内模拟研究表明,距离导气管越近的垃圾填埋区域,空气在垃圾层中的流动性越强,好氧区域面积越大,垃圾的降解能力就越强,完成准好氧填埋启动的时间越短。反应器中各出水口渗滤液总氮、氨氮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总体上看,下4出水口总氮、氨氮去除效果最佳,其次依此为下2、大9,最差的为下8出水口,可以认为出水口距导气管越近,氨氮降解效果越好。至实验结束时,下2、下4、下8以及大9出水口总氮浓度分别为24.636mg/L、24.012 mg/L、35.878mg/L、39.875mg/L,氨氮浓度分别为1.235mg/L、2.852mg/L、6.673mg/L、4.469mg/L,各出水口总氮、氨氮浓度均小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浓度排放限制。从反应器中各出水口渗滤液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各出水口渗滤液氨氮与总氮相关性极显著,表明氨氮是渗滤液中氮源的主要形式,氨氮的变化趋势主导了渗滤液中总氮的变化:氨氮与硝酸盐氮相关性有一定显著性,表明渗滤液中硝酸盐氮大部分通过氨氮的硝化作用产生;实验中亚硝酸盐氮与其它含氮化合物基本无相关性,且多次出现亚硝酸盐氮累积现象。在考虑填埋场内部渗滤液含氮物质的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填埋场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动态变化模型,求得氨氮浓度衰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反演验证,证明了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渗滤液中氨氮浓度的变化过程和趋势。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准好氧填埋结构中脱氮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