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在内蒙古西部沙区危害多种沙生植物,在鄂托克旗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cheng f)、杨柴(Hdysarum leave)林内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流行面积广,是控制灰斑古毒蛾种群动态的主要因子之一。 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对灰斑古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在内蒙古西部地区1年发生2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卵在茧中越冬。在鄂托克旗于5月上中旬陆续孵化,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化蛹,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20日左右第二代幼虫出现,9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出现,雌虫在茧内与雄虫交尾。 室内对灰斑古毒蛾病毒(OeNPV)毒力的生物测定结果为:用5种浓度OeNPV感染3龄幼虫,求得死亡率与机率值回归方程,其LC50为1.29×105PIB/ml、LC70为2.83×106PIB/ml、LC90为2.57×108PIB/ml。回归分析了5种浓度感染3龄幼虫死亡时间与机率值关系,求得了各浓度的回归方程;灰斑古毒蛾1—4龄幼虫对OeNPV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异性,用3.8×106PIB/ml的病毒悬液感染1—4龄幼虫,1龄幼虫最为敏感,2龄幼虫次之,4龄幼虫最不敏感,从实验结果来看在内蒙古鄂托克旗获得的OeNPV毒株毒力很强,可作为田间防治和OeNPV进一步研究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