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营利组织是现今发展最迅速的社会组织,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像学术研究协会、企业家协会、红十字会、各种慈善基金会以及农村合作社等团体。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既能够解决风险性较大的社会问题,又能切实帮助需要社会关注的人们解决一些难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失灵的不足,从而赢得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和尊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组织员工的辛勤付出,为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研究基础,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只属于所有者本人,与个人存在不可分离性,并且个人的人力资本因其偏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技能以及工作年限等方面,所以要根据每个员工的人力资本特性来设计激励机制。文章以大连慈善总会为个案,其隶属于非营利组织的一个分支,组织的宗旨都是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帮助有需要的群体。另一方面,大连慈善总会的组织结构与非营利组织的普遍结构具有一致性,组织由专职付薪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构成。此外,大连慈善总会是离我们生活最接近的一个非营利组织代表,并且其发展进程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文章以慈善总会的专职付薪人员为研究对象。慈善总会的专职付薪人员与营利性组织的正式员工一样,有固定的工资,享受员工福利待遇。针对慈善总会员工的激励机制,首先,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基础了解员工的人力资本需求,结合慈善总会员工的激励因素从而得出人力资本激励指标体系。其次,由激励指标权重的确定汇总得出,慈善总会的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机制设计,相对于企业更偏重于志愿精神的激励。最后,从工作环境、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和监督机制三方面入手,构建保障激励机制得到有效的运行的平台。论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收集、问卷调查等方法来研究大连慈善总会的员工激励机制。案例分析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文献方面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国内的实际对非营利组织员工进行激励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从价值取向与社会服务的角度来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员工激励机制,突出非营利组织相对于企业的特殊性;二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来探讨非营利组织员工的激励机制,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或激励机制各自的研究较多,但将两者结合到一起的研究较少。由于非营利组织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的专职付薪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问卷收集的数量上有所欠缺:其次,文章的针对性参考文献较少,主要以理论阐述为主,论文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对于非营利组织员工激励机制的后续研究中可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使人力资本价值量化,突出在组织中人力资本吸引、开发、利用和激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