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小麦收获期降雨较多,导致小麦穗部病害发生严重,不完善病粒率明显提高,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引起河南省小麦不完善病粒的主要是黑胚病和赤霉病。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小麦不完善病粒发生危害情况,带菌种类及主要真菌分离物遗传进化特点,小麦品种抗性差异,以及新型化学药剂及组合对主要病原物的抑制效果,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 对河南省13个不同地市的小麦进行不完善病粒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豫东地区发病率最低,为1.19%,豫中发病率为4.10%,豫西、豫南、豫北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56%、7.78%、7.99%。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百农418在济源地区发病情况最严重,为31.6%,安阳次之,为22.67%,漯河、焦作发病率分别为8.83%和8.17%,但是在商丘籽粒发病率为0%。 对各地小麦不完善病粒进行分离培养,共得到963个分离物;通过培养物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的进一步鉴定,小麦不完善病粒带菌种类共有7种,分离频率比较高的有4种。其中454株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占47.1%,298株为细极链格孢(A.tenuissma),占30.9%;31株为禾谷镰刀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占3.2%;28株为麦类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占2.9%; 链格孢是分离频率最高的真菌,根据地理分布结合分离频率结果,选取63个链格孢分离物,利用rDNA-ITS、EF-1α、HIS、ACT四个基因的DNA序列为引物进行扩增,测定扩增产物序列,用MEGA6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均表明,豫南(信阳、南阳)、豫西(焦作、济源)地区的链格孢种群遗传距离较近。豫东(开封、商丘、周口)和豫中(许昌、平项山、漯河)地区,遗传距离相近。豫北(以安阳为主)独处一个分支与其他几个地区遗传距离较远。 为了评价不同品种田间赤霉病的抗性,调查163个小麦品种,在驻马店的遂平县、漯河市的源汇区两地田间赤霉病自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遂平不同品种赤霉病的发病率整体高于漯河,同一地区的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小麦品种病穗率从3.03%至22.73%不等,病情指数从1.32至16.23不等。对驻马店的遂平县和西平县的小麦不完善病粒调查结果显示,遂平小麦不完善病粒的发生整体高于西平,两个地区小麦不完善病粒都以黑胚病发生率较高,说明引起小麦不完善病粒的主要病害是黑胚病。同一品种在两个地区之间不完善病粒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的有27个品种,其中23个品种都是遂平发病率大于西平,5个品种在西平发病率大于遂平。 为了筛选对不完善籽粒主要病原菌有效的化学药剂,选取几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室内抑菌效果表明,80%多菌灵对链格孢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禾谷镰孢菌和麦类根离腐蠕孢的抑菌作用较差。对链格孢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有多菌灵、烯唑醇、戊唑醇,而对于禾谷镰孢菌和麦类根离腐蠕孢抑菌效果较好的是嘧菌酯;田间药效防治结果表明,含有多菌灵的3个复配剂处理赤霉病病穗率最低,分别为1.11%、1.60%和1.82%;而含有戊唑醇的处理病穗率略高,为2.16%和2.91%。田间杀菌剂总体防治效果在29.95%~90.95%。多菌灵复配剂A和多菌灵复配剂B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最好,达到90.95%和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