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动力和命脉。化石燃料的燃烧提供了全球85%和我国近90%的一次能源需求。现如今化石燃料的急剧消耗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还酿成了环境污染的恶果,时刻威胁着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生物醇类,可以用作汽油的添加剂或者替代燃料,一方面可以减缓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醇类燃料中的C02排放和吸收构成自然界碳循环,可实现C02近零排放。目前,国际上对生物醇类的研究涵盖C1-C8的醇类。其中甲醇是最简单的醇类,作为汽油添加剂,可以有效增加燃料的辛烷值,提高抗爆性,进而改善引擎表现,提高引擎效率。此外,甲醇还是研究其它醇类的模型燃料,因此,对甲醇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长链醇类的代表之一,2-甲基-1-丁醇(活性戊醇)是一种含有5个碳原子的醇类,相比分子量较小的甲醇,它表现出诸多明显的优势,比如:能量密度大,具有较低蒸汽压,疏水性强,可与碳氢化合物很好互溶等,因此2-甲基-1-丁醇非常适合作为运输燃料,是不久的将来能作为实际输运燃料中添加剂或替代燃料的热门生物燃料之一。因此,本论文选择短链的甲醇和长链的2-甲基-1-丁醇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醇类燃料热解和燃烧的基本规律,一方面优化甲醇燃烧模型,使其作为研究醇类燃烧的基本模型;另一方面,以2-甲基-1-丁醇为代表,探索大分子醇类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分解规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和模型研究两大方面,对甲醇开展了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和层流预混火焰的诊断实验,兼顾宏观燃烧参数和微观反应动力学数据的采集。甲醇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测量利用了本组的燃烧弹实验平台,未燃预混燃气温度为423 K,实验测量的燃烧压力条件为1-10 atm。甲醇的层流预混火焰实验借助本组最新研制出的层流预混火焰实验平台,并利用超声分子束取样结合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SVUV-PIMS)展开,测量了甲醇燃烧过程中稳定产物以及活泼中间体的浓度信息,实验压力30Torr,当量1.0。本工作对活性戊醇开展了变压力的流动管热解研究,重点测量其分解过程中初级产物的浓度信息。2-甲基-1-丁醇的变压力流动管热解实验也使用了超声分子束取样结合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SVUV-PIMS),实验压力条件30和760 Torr,温度范围在750-1400 K。此外,基于对前人实验、理论计算和模型研究数据的全面收集,本文构建了甲醇的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利用CHEMKIN-PRO软件对文献和本文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发展并优化了一个能够在宽广实验工况下预测良好的甲醇模型。同时,发展了2-甲基-1-丁醇的热解模型,并与本课题组之前研究的丁醇异构体的热解进行详细对比,探讨了碳链增长和支链结构对醇类燃料热解的影响。具体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通过燃烧弹实验,测量了甲醇1-10 atm下,当量比为0.7-2.1的火焰传播速度。通过分析高压和极富燃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发现,HO2自由基是高压和富燃条件下火焰传播过程中的主要自由基,与它相关的反应在该条件下对甲醇火焰传播速度的预测非常敏感。本工作更新了氢气机理中涉及H02转化的反应速率常数,以及甲醛和甲醇子机理中H02的生成和消耗反应速率,这些更新会对火焰传播体系自由基池的预测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大大改善了前人模型对高压和富燃条件下火焰传播速度的预测。其次,利用SVUV-PIMS方法鉴别了前人无法区分的羟甲基自由基(CH2OH)和甲氧基自由基(CH30),并对羟甲基自由基CH2OH进行定量测量。基于CH2OH的摩尔分数信息,以及实验测得的其它C1产物进行模型研究,发现前人过高估计了由羟甲基自由基生成甲醛的路径,即CH2OH+O2=CH2O+HO2的反应速率在高温下被高估。此外,通过本工作的实验结果验证,发现前人的甲醇模型中C2物种来自甲基复合,效率很低,因此,本工作探讨了羟甲基自由基CH2OH复合生成C2物种的路径,这些反应路径的加入大大改善了模型对C2物种的预测情况。最后,利用SVUV-PIMS方法,对2-甲基-1-丁醇的热解中间体进行全面探测,发展并验证了一个2-甲基-1-丁醇的热解模型。通过对比丁醇异构体热解规律,我们发现2-甲基-1-丁醇的热解机制与异丁醇的热解机制相近,而与正丁醇相差很大。两种支链醇在热解中都表现出单分子解离反应的贡献比H提取反应的贡献要小很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