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犬、猫、猪和人等哺乳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而引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009年,华支睾吸虫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归为Ⅰ类生物性致癌因子,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和越南等。在中国,估计有1300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因此,该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到目前为止,诊断华支睾吸虫病最主要的方法是粪便虫卵检查,但存在漏诊或误诊等情况。同时关于华支睾吸虫致病机制研究还相对较少,具体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华支睾吸虫感染家兔试验,分析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对动物机体生化指标及代谢物的影响,并获得具有诊断价值意义的生物标志物,为今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本研究对采自流行区的阳性麦穗鱼进行消化处理,获得纯净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然后选择家兔(日本大耳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只。每只家兔单独饲养在代谢笼中,隔绝彼此接触,并定期采血。在感染15天后,每天收集家兔粪便,进行虫卵检查,确定试验组家兔是否感染了华支睾吸虫。在感染后第77天进行剖杀,观察相关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研究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病理变化。对收集的血液样本进行抗体和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宿主被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对感染后的第7、14、28和63天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兔血浆进行代谢物检测,获得代谢组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和生物学分析。分析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并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最后对重要的候选诊断生物标志物进行靶向代谢组学的验证。结果显示:(1)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最早检出虫卵时间是感染后第19天,全部检测到虫卵是感染后第25天,组织切片表明感染华支睾吸虫后的家兔肝脏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2)抗体检测表明,IgG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时间是在感染后第21天,并在21~77天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生化指标检测发现,总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这4个生化指标在感染的大多数时期具有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生化指标呈现无变化或无规律性变化;(4)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华支睾吸虫不同感染阶段获得了不同数量的差异代谢物,其中14天最多;(5)通过对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嘧啶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和氮代谢这5个通路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密切相关;(6)靶向代谢组验证表明哌啶酸、次黄嘌呤、D-葡萄糖醛酸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生物标志物。结论:本研究详细描述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家兔后各个时期的生化特征,并首次利用代谢组学的手段获得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宿主后的血浆代谢谱;阐明了华支睾吸虫病不同时期的代谢物及差异代谢物在生物学上的关联,并获得了3个重要的生物诊断标识物;初步探索了华支睾吸虫病的可能致病机制,为今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