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参与与地方治理——基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验的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16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公民参与在我国方兴未艾,并且呈现出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地方治理研究的热潮中,我国政府也在探索新的治理之道。因而公民参与进入了政府施政理念,在地方治理中得到重视和体现。本文通过理论并结合现实经验的研究,试图论述这样一个问题,即公民参与如何影响地方治理并由此而改善着地方治理的? 本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 第二章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利益兴起的原因及其延伸。这是论文后续研究的基点。 第三章探讨了由利益的追求而驱动的公民参与兴起的背景。并在公民利益集合的基础上推动公民参与由个体参与向公共参与的扩展。 第四章论述公民参与引起的当前地方治理困境及其摆脱困境的出路。主要认为随着利益的延伸,公民参与意识更加积极主动、主体更加壮大、技术水平更加提高,这使地方政府遇到了治理的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顺应公民参与的现实,积极转变政府治理方式,构建参与式政府,并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对参与式政府类型做了尝试性归纳。 第五章论述如何深化公民参与改善地方治理,即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并使之有序化、制度化以改善地方治理。本章认为,公民参与与其利益走向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公民的利益延伸到哪里,公民参与也会延伸到哪里。为此,中共十五大到十七大都强调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但对于公民参与向什么范围和领域扩大,以什么形式扩大,特别是在扩大中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是无序,却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本章将从人们的利益指向及其变化入手,研究公民参与的扩大范围、程度和路径,公民参与的有序化的方式与程序,其落脚点和评判标准是改善地方治理,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文的落脚点与归宿点。 第六章是结论及中国经验。对论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公民参与和地方治理进行初步的经验总结,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和公民参与水平,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一开始即以根本法的形式存在,其正当性源于人民主权原则;宪法规范兼具法律性与政治性、规范性与纲领性,是统摄一切公法与私法的最高法规范,“合宪
本文以城市社区这一微观社会形态为分析单位,把精英治理作为嵌入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运用实证研究和区域调查方法,研究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精英在社区治理
全球范围的第三部门的兴起反映了公民自决意识的觉醒、政府和市场的失灵以及社会的变化。作为非营利、非政府的区别于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社会组织形态,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
自朝鲜半岛分裂以来,韩国历届政府都视统一为己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其统一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韩朝间的对话虽然时断时续,但对话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