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银川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地下水的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于保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护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 通过分析银川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地下水化学类型自西南部补给径流区到东北部排泄区依次出现HCO3-→HCO3-+SO42-→SO42-+HCO3-→SO42-+Cl-→Cl-+SO42-的水化学分带。同时TDS、硬度和各宏量组分都呈现一定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布规律。 2 通过水化学组分的离子当量比值来分析地下水水质演化过程及演化特点,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钠的来源并不是单纯的岩盐溶解。其钠离子的超出部分可能是因为地下水补给源的背景值较高以及硫酸钠蒸发沉积物在地下水径流过程中的溶解。钙的来源除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沉淀有关外,受石膏的溶解沉淀影响也较大。 3 通过对地下水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受地下水补给水源水化学性质、水岩作用和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以及区域内盐渍化土壤的影响。 4 利用PHREEQC对水化学分析数据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对地下水组分存在形式和矿物饱和指数进行了计算;同时沿地下水NNE流向,在不同地貌单元内进行了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地下水在整个水流路径上,石膏和盐岩的溶解占主导地位,方解石和白云石在不同的地貌单元有不同的饱和状态。 5 通过对银川平原地下水同位素资料进行了分析,确定地下水是由大气降水和黄河水补给的,并且均受到一定的蒸发浓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