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的蛾蜡蝉科(半翅目:蜡蝉总科)昆虫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世界及中国蛾蜡蝉科的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介纠了蛾蜡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意义。全文共记述贵州的蛾蜡蝉科昆虫2亚科12属22种,其中包括1新属8新种、1中国新记录种,4贵州地区新记录属和6贵州地区新记录种。文中给出了各属种的鉴定特征,编制了分亚科、分族、分属、分种(部分)的检索表,对各属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对所掌握的823号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增加了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绘制了相应的特征图。对贵州蛾蜡蝉科的区系成分和不同地区所占属种比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一、新分类单元、新记录属种1.新属(1个):刺蛾蜡蝉属Spinus gen.nov.。2.新种(8个):雷公叶蛾蜡蝉Atracis leigongshanensis sp.nov.;双突希蛾蜡蝉Hilavritabispina sp.nov.;二叉刺蛾蜡蝉Spinus bifurcatus sp.nov.;指突刺蛾蜡蝉Spinus polliciprocessus sp.nov.;紫云刺蛾蜡蝉Spinus ziyunensis sp.nov.;侧突星蛾蜡蝉Cryptoflata lunprocessa sp.nov.;二刺妮蛾蜡蝉Neosalurnis bispinus sp.nov.;叶突碧蛾蜡蝉Geisha foliprocessa sp.nov.。3.中国新记录种(1个):卷翅蛾蜡蝉Fltatida floccosa(Guerin-Meneville)。4.贵州新记录属.(4个):妮蛾蜡蝉属Neosalurnis Distant;迷蛾蜡蝉属MimophantiaMatsumura;希蛾蜡蝉属Hilavrita Distant;叶蛾蜡蝉属Atracis St(?)l。5.贵州地区新记录种(6个):额突涩蛾蜡蝉Saliza angulifrons Jacobi,1915;澳迷蛾蜡蝉Mimophantia australensis Korkaldy,1906;妮蛾蜡蝉Neosalurnis gracilis(Melichar):海南妮蛾蜡蝉Neosalurnis insula Medler;短刺妮蛾蜡蜡蝉Neosalurnis bonenda Medler,1992;方氏碧蛾蜡蝉Geisha fangi Medler。模式标本及研究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二、区系分析全面、系统地对贵州地区蛾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贵州地区蛾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界)中,主要属于东洋区,东洋区种类占绝对优势,在已知22种蛾蜡蝉中,东洋区种类共计16种,所占比例72.7%;东洋区、古北区都有分布的5种,占贵州种类比例为22.8%;澳洲区、东洋区都有分布的1种,占贵州种类比例的4.5%。在中国地理区划中共有7个区系型,其中以华中区种类所占比例最高,共计9种,占贵州地区种类比例为40.9%;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次之,共计4种,占贵州地区种类比例的18.2%;华中-华南区和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区均3种,占贵州地区种类比例的13.6%;华北区-东北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北-华南-华中区各1种,占贵州地区种类比例的4.6%。这一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蛾蜡蝉绝大多数属于热带-亚热带型,另外也与我国不同地区对蛾蜡蝉科的研究深入程度不平衡有一定关系。三、属种数比较全面、系统地比较了贵州省不同地区的蛾蜡蝉科昆虫属种的数量,指出贵州省蛾蜡蝉科昆虫属种数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地区,分析了该地区属种数量较其它地区多的原因,同时也对贵阳市属种数量较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另外,比较了同处东洋区的云南、贵州、海南和台湾4省的蛾蜡蝉科昆虫的已知属种数,结论显示,4省的蛾蜡蝉科物种数量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