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脑运动皮层、脑干及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及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缺乏有效的治疗,病人的存活期多为3~5年。仅有5~10%病人是家族性发病,与Cu/Zn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有关, 90%以上的病例发病机制不清楚,一般认为与:①氧化应激,②兴奋性毒性,③细胞骨架异常,④线粒体异常,⑤细胞内Ca2+内稳态异常,⑥免疫学异常有关。但是,单独用任何一种假说均不能完全诠释ALS的发病过程。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发现部分ALS病人合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ALS病人血清中存在抗神经元抗体,可以与细胞膜的Ca2+通道结合,导致细胞外的Ca2+内流,细胞内Ca2+内稳态失调,神经元变性;在ALS病人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存在IgG沉积。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ALS病人血清的抗-Fas抗体水平增加,将ALS病人血清及脑脊液IgG注入小鼠体内,可以导致小鼠脑脊液谷氨酸水平增加; P12细胞多巴胺分泌增加;新生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神经丝的磷酸化;神经元的电子密度异常,Golgio体扩张,Nissl体及线粒体的破坏;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免疫电镜发现ALS病人IgG可以与小鼠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粗面内质网及微管结合等。Engelhartdt等于1990年利用牛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首先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灰质病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gray matter disease EAGMD),作为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病模型,为ALS的免疫学异常机制提供了证据。尽管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是神经丝在脊髓前角及脑干运动神经元核周体及近端轴索的异常聚集或含有神经丝的各种包涵体是ALS重要的病理特征。神经丝(neurofilament,NF)是神经元主要的中间丝蛋白,在成熟的神经元内,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即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