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世界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传播的公共新闻模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zl90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个风险四伏、危机密集的时代,世界成为了一个“世界风险社会”。各种风险似乎无处不在、无日不有——由涉及人类命运的气候变化、核能及辐射问题到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或金融海啸。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尝试以“风险社会”理论去解读上述现象:原本为人类提供安全和便利生活的制度和机构,正反过来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意料之外、影响巨大的风险。其中,环境/生态问题无疑是全球性的“将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风险。“环境传播”被视为是应对和管理环境风险的有效方式,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该研究以“世界风险社会”为研究背景,把“环境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探讨“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风险认知”的概念使之与“风险传播/沟通”产生联系,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视风险社会下大众媒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以烘托出信息传播对于应对和治理“风险社会”之“风险”的重要性。然后,该研究详细分析了环境传播的内涵、发展和结构,从单一“环境新闻”的“新闻学”视域放大到有关环境信息的接受与认知以及一切从“信息”到“意义”的符号化行为的广阔的“传播学”视域,建立起公众参与环境传播的合法性。之后,该研究从“公共新闻”和“公共新闻2.0”的理念与实践中探寻公众参与环境传播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从而搭建起整个研究的理论平台。该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质化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传播实践存在的三种既有模式:宣传模式、科传模式和风险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以案例为支撑,探索性地把“公共新闻”理念和“公共新闻2.0”的实践方式引入到环境传播的模式研究中,构建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传播的公共新闻模式。环境传播的公共新闻模式不仅是有效应对环境风险的信息模式,更是“赋权”公众参与环境传播的公民模式,是重新连接政府、社会组织、大众媒体和公众联系的公共模式。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3DT)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在传统
本文主要由前言、论文的主体、结语三大块构成。前言主要是介绍与本论题研究的现状,笔者对本论题研究所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介绍,以及论文的主体结构框架。正文结构是布依族传
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编程思想经历了一次次变革。随着软件系统复杂度以及规模的不断增加,软件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使用传统软件开发思想会带来代码
网络侵权行为作为衍生于网络土壤的一种新型侵权形式,是侵权行为的一种。但是由于与网络的特定联系,在侵权主体、侵权行为类型、过错认定、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有别于传
纳米流体是指在液体介质中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添加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粒子而形成的一类新型传热工质,它比传统的基液具有更高的导热性能。将这种纳米流体应用于传热元件—热管
本文以青薯10号为材料,采用“3414”实验设计方案,在马铃薯生育阶段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同时对各时期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收获时对马铃薯进行考种并
企业档案信息是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长远发展,在竞争中取胜,就离不开科
魏晋玄学的兴起,儒、释、道的融合,使魏晋南北朝在艺术上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此时亦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科。而在魏晋以前并无山水画一科,且山水画又是
佛禅的意境是让人在宁静的心灵中悠然地品味正在流逝看似平常而实不平常的生活片段,在宁静的心灵状态中,体会精神松弛的愉悦,随缘任远,无处不可逍遥自在。在禅宗思想的熏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