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个风险四伏、危机密集的时代,世界成为了一个“世界风险社会”。各种风险似乎无处不在、无日不有——由涉及人类命运的气候变化、核能及辐射问题到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或金融海啸。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尝试以“风险社会”理论去解读上述现象:原本为人类提供安全和便利生活的制度和机构,正反过来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意料之外、影响巨大的风险。其中,环境/生态问题无疑是全球性的“将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风险。“环境传播”被视为是应对和管理环境风险的有效方式,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该研究以“世界风险社会”为研究背景,把“环境传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探讨“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风险认知”的概念使之与“风险传播/沟通”产生联系,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视风险社会下大众媒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以烘托出信息传播对于应对和治理“风险社会”之“风险”的重要性。然后,该研究详细分析了环境传播的内涵、发展和结构,从单一“环境新闻”的“新闻学”视域放大到有关环境信息的接受与认知以及一切从“信息”到“意义”的符号化行为的广阔的“传播学”视域,建立起公众参与环境传播的合法性。之后,该研究从“公共新闻”和“公共新闻2.0”的理念与实践中探寻公众参与环境传播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从而搭建起整个研究的理论平台。该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质化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传播实践存在的三种既有模式:宣传模式、科传模式和风险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以案例为支撑,探索性地把“公共新闻”理念和“公共新闻2.0”的实践方式引入到环境传播的模式研究中,构建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传播的公共新闻模式。环境传播的公共新闻模式不仅是有效应对环境风险的信息模式,更是“赋权”公众参与环境传播的公民模式,是重新连接政府、社会组织、大众媒体和公众联系的公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