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剧向外扩张、掠夺。而清朝政府仍闭关自守,国势日衰,人民饥寒交迫,体质孱弱,成了西方列强入侵、宰割的对象,中国人民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这一屈辱性的称呼让许多有识之士大为震动,他们逐步扭转故步自封的心态,积极地了解世界形势,寻求摆脱民族危机的良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强国必须强民,须从教育这个根基上着手改革。近代体育作为增强国民体质、洗刷民族耻辱的重要手段也应当融入新式教育的改革中。因而,在1904年,清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学制改革,开始将近代体育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近代京津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早受到洋务维新运动的影响,因而最早接触和引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加之基督教青年会对这一地区的宣传与推广,使得这一地区的近代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官方和学界的重视也为这一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京津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在清末民初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这一时期京津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较为突出,但是目前却缺少对于这一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系统研究。《北京志 体育志》和《天津通志体育志》中虽有部分关于这些地方学校体育教育的论述,但是较为零散也不够丰富。因此笔者打算从一些原始史料出发,对清末民初京津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清末京津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清末时期京津地区体育教师的构成与体育师资的培训问题,并梳理了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开设与体育课外活动兴起基本情况。第二章主要阐述民初京津地区学校体育师资培养方式的变化,同时论述了民初京津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与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情况。第三章主要分析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体育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这一部分主要从京津地区女子体育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京津地区的学子在国内外赛事中的表现这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结论部分分析了清末民初京津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取得成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