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但是这种高增长的背后却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为了彻底解决由于经济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就需要进行深入改革,践行“包容性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值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提倡“包容性增长”,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最大范围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的包容性增长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探讨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容性增长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对我国及省际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详细测度和综合评价,发现我国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单一的GDP变化趋势并不同步,我国省际包容性增长近十年内基本呈上升态势,但是不同地区体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特征。接着,本文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性,对我国包容性增长展开了深入的空间效应分析:首先,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考察了我国省际包容性增长水平在空间统计上的相关关系,发现我国省际包容性增长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接着通过引入趋同理论,从绝对趋同与俱乐部趋同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包容性增长的空间趋同特征,发现我国包容性增长水平不仅存在着绝对β趋同,东、中、西部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继而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包容性增长的驱动力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力是促进我国及省际包容性增长的主导动力,外向力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内源力则普遍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水平提高的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