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是森林分类经营的产物,是推进公益林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可变现净值法和年金现值计算公式测算公益林所有者的经济损失,并总结相应的启示和建议。在测算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法对影响现实损失与现行补偿标准之间差异的因素进行计量并分析,为分类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最后提出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公益林及其补偿标准的状况,为研究不同类型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与比较奠定现实基础。其次,结合可变现净值法和年金现值法对不同类型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分为4大类,即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公益林,发达或落后地区的公益林,保护成功或失败的公益林以及不同权属的公益林,共计10个案例。通过对每类案例的调查分析和比较,得出:(1)商品林变成公益林后,是可以不受损失反增收的,关键看是否发展公益林经济如林下经济或生态旅游。对于收入减少的,应当通过计算公益林具体的经济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的提高金额,并且因地制宜开发公益林非木质价值,扭转经济受损局面;(2)需要实施有差异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保留现有补偿标准,同时不断增强当地公益林生态功能,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应当提高补偿标准,保护农户护林的积极性;(3)公益林保护成败主要在于林农的认识是否到位、补偿资金是否到位、管护和监察是否到位、补偿标准的高低以及惩罚措施是否严厉等方面;(4)不同权属导致村民经营公益林每年每亩的经济损失不同,因此补偿标准也应不同,并且多户经营公益林可以降低经济损失。再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测算补偿标准(即现实经济损失)与现行补偿标准之间的差异,取得差异影响因素模型,其中,影响因素包括亩蓄积、树种和林龄,所以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需要分亩蓄积、分树种、分林龄实施分类补偿。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开展公益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