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动态油藏描述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zt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油藏不同的油组、小层其成藏及控油机理、储层类型及其物性差异、油气水分布复杂多变,导致开发效果差,具体表现为采油速度低,含水上升快,水驱采收率低等特点。为了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水驱采收率,需要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其中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建立动态储层地质模型和剩余油的分布及规律。本论文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一体化的研究方法。首先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对比,井震结合,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小层格架。然后在详细岩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沉积微相、成岩相和储层特征研究,确立研究区沉积微相的类型和展布特征,成岩相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利用petrel建模软件,在沉积相、成岩相的约束控制下,结合生产动态数据,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不同开发时期的多级相控属性模型;通过对砂体模型和动态属性模型的精细对比和分析,结合储层流动单元和大孔道研究,建立主要开发阶段相控动态流动单元模型、储层大孔道模型,分析流动单元、大孔道的类型和分布以及发育演化特征,进而预测其演变规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油藏开发生产动态资料,建立油藏动态流体模型,查明流体演变规律,落实各层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分布状况,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制定合理的挖潜措施。取得主要创新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采用旋回一厚度对比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原理,运用不同成因砂体对比模式及空间接触关系处理方式,结合研究区丰富的地质、测井和生产数据,在标志层和参照层的精确对比的基础上,对全区224口井目的层段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将高台子油藏一共划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40个小层、65个单层,编制了全区224口井的小层单元分层数据表,建立了精确的等时小层格架。(2)在7口取心井岩心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岩心沉积学特征、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岩石相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目的层段平面上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等5个微相;前三角洲亚相主要发育前三角洲泥。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呈进积演化,建立了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模型。(3)对目的层储层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认为,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同时发育少量的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及岩屑长石质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分选好,磨圆度呈次棱角状;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填隙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分别为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及绿泥石。研究区目的层储层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内孔、铸模孔和裂隙等,其中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喉道类型可划分为孔隙缩小型喉道、断面收缩型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四类,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孔细喉-细孔细喉。储层总体为中孔、特低渗储层。(4)对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目的层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晚成岩的A期。储层成岩相可分为溶蚀性成岩相和致密化成岩相两大类,溶蚀性成岩相主要包括粒间溶孔成岩相(Ⅰ)、斑状溶蚀成岩相(Ⅱ),为建设性成岩相;致密化成岩相主要包括碳酸盐致密胶结成岩相(Ⅲ)、致密压实成岩相(Ⅳ),为破坏性成岩相。结合测井曲线,研究了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测井成岩相模型,首次建立了目的层储层成岩相模型。各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溶蚀成岩相及致密胶结成岩相,河口砂坝砂体主要发育斑状胶结成岩相,席状砂、远砂坝砂体中各类成岩相均有发育,破坏性成岩相比例相对较高,致密压实成岩相主要发育在泥质较多的相带中。(5)在储层参数分析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储层参数数据库。利用沉积储层研究成果及测井处理成果,应用petrel软件及多级相控建模方法,首次建立了不同开发时期的高台子油藏储层地质三维模型,从动态上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定量表征,预测了储层物性及流体的动态变化,单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储层物性高值区,为油气有利富集区: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亦为物性高值区,但其非均质性较强;河口砂坝砂体因其规模较小,砂厚较薄,其物性较水下分流河道差,建设性成岩相发育的砂体可形成油气富集区;席状砂、远砂坝因砂体厚度薄,受成岩作用影响局部可形成较好储层。(6)根据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的特征,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流动分层指数和R35等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对开发初期阶段流动单元三维模型和井网加密阶段流动单元模型对比分析,初期阶段,研究区主要发育Ⅳ类流动单元,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呈斑块状发育,分布范围小,成片性差,Ⅲ类流动单元呈分散状发育;井网加密阶段,Ⅰ类、Ⅲ类流动单元分布范围增加,成片性增强。注水开发造成储层流动单元的类型和分布均发生变化,部分早期较差流动单元变为较好的流动单元,早期较好的流动单元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实际生产吻合,较好的反映了地下流体流动状况。(7)建立了不同开发阶段主力层段储层大孔道三维综合指数模型,定量预测了大孔道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模型显示,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优势流动单元储层大孔道综合指数增大,较为客观的反映了注水过程中储层大孔道变化情况。为油田水驱油效率研究和注水方案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8)根据各种三维模型,结合开发动态,建立了各单层逐年含水率分布模型,预测了各层含水分布特征和水淹规律。水驱规律主要为:1)东西向裂缝是大孔道主要类型之一,是水淹的主要方向;2)构造扭转部位油井各向均有明显见效反应;3)注采关系较好部位与两相相控模型中高渗带及流动单元模型中优质流动单元展布基本一致,与储层大孔道模型中大孔道展布方向相符。沉积微相与注采关系具有一定相关性。(9)根据各种静态模型及各井组储层注采的强弱动态资料,制定了有效的注水政策。当井组内生产油井数小于或等于2口时,注采关系特强、强的层注采比控制在0.7-0.9,注采关系中等的层注采比控制在1.1左右,注采关系弱的层注采比控制在1.3-1.5;当井组内在生产油井数大于2口时,储层注采以强、特强级别为主,结合井组油井产出及注采方向性实施混调或单层调剖;储层注采以中、弱级别为主,结合油井产出及方向性采取宏观注水调控和小强度短周期、中强度中周期和大强度、长周期周期注水方式相结合。在生产中起得了较好的效果。(10)应用沉积相、成岩相两相相控技术,分别建立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模型,从动态上描述了油气藏不同时期油气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能较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范围,是油藏描述技术中一个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对同类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分析了拆除工程的主要事故原因,结合工程概况,通过对本工程结构工程拆除不利因素进行的介绍,提出了结构拆除总体方案,并对实施过程进行了阐述,实践结果表明,结构拆除工程顺利
由于柑橘香精油难溶于水且易氧化酸败,因此对其微胶囊包埋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确定了复合壁材组成为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和蔗糖,并考察了壁材比、壁材浓度、芯壁比、乳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与宫颈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SCCA在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9例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SCCA值与临床分期
汞矿资源开采利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当前中国汞矿开采典型区域贵州省万山区的历史遗留汞污染问题已给汞矿区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风
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
<正> 本文作者报道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TNF)治疗对干扰素α(IFN-α)无效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V感染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30~51岁。抗-HIV、抗-HDV及HDAg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逐渐缩小,儒家的传统孝道表现为成年子女通过与父母继续同住的方式来照顾年老的父母,并从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父母关怀和照顾。然而,在我国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9例,男6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推导了预应力等效荷载计算的改进方法,并通过算例与常规方法计算值和理论值的对比,验证了改进方法精度稳定、计算效率高的优点,该方法适用于有限
对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概况进行了介绍,仔细分析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的措施及建议,以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促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