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基础,利用测井、分析化验、地层测试和各种地质资料,从关键井研究出发,对研究区进行了小层的精细划分对比和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及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敏感性、覆压孔渗特征和渗流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岩心、露头观察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可知,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进一步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运用物性分析、薄片和压汞资料,分析储层物性和微观特征,建立了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分析认为,山西组储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次为岩屑砂岩,成岩阶段已进入中成岩阶段,溶蚀对孔隙度有建设性的贡献。通过宏观、微观特征分析认为,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本区为弱碱敏、中等偏弱速敏、弱水敏、弱盐敏、强酸敏。依据储层的覆压孔渗特征和渗流性能研究表明:孔隙度可压缩性较小,渗透率的可压缩性较强;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气相渗透率下降很快,而水相渗透率增加较慢。综合以上研究将山西组储层分为Ⅰa、Ⅰb、Ⅱ等三类。Ⅰa类储层属于大孔微细喉型,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相的中砂岩和中细砂岩,为主要含气储层;Ⅰb类储层属于中孔微细-微喉道,多见于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Ⅱ类储层属于微喉道,多分布三角洲前缘间湾沼泽或分流间湾沉积的细-粉砂岩,一般不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