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价值的初步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56例FLL患者90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包括:原发性肝癌24个,转移性肝癌43个,肝血管瘤19个,肝局部脂肪缺失3个和肝脏结核坏死灶1个。 结果:原发性肝癌病灶在造影动脉相有10个(41.7%)呈均匀增强,14个(58.3%)为不均匀增强,实质相廓清呈低回声;43个转移性肝癌在动脉相呈四种灌注增强模式:即20个(46.5%)呈均匀增强,14个(32.6%)呈环周毛刺样增强,6个(14.0%)呈向心分支状增强和3个(6.9%)内部无增强,仅环周有一较均匀的增强带,实质相呈低回声“缺损”区;19个肝血管瘤中,动脉相14个(73.7%)呈周边环状伴边缘小乳头样增强,5个(26.3%)呈周边局部斑片样或结节样增强,大多门脉相至实质相造影剂仍不断向心充盈;3个肝局部脂肪缺失病灶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其增强表现与周围肝实质未见明显差异,低回声区消失;1个肝脏结核坏死灶在动脉相至实质相始终未见明显增强。转移性肝癌的始增时间与原发性肝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病灶直径≤3cm者全部表现为均匀增强,>3cm者有87.5%(14/16)呈不均匀增强;而转移性肝癌呈均匀增强的20个病灶中有15个(75.0%)直径≤3cm,则恶性FLL的增强模式与肿瘤的大小、血管性和坏死程度均有关。直径>3cm的血管瘤更多呈周边局部斑片样或结节样的增强模式。超声造影诊断恶性FLL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5.5%(64/67),91.3%(21/23),97.0%(64/66),87.5%(21/24),94.4%(85/90)。 结论:不同FLL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可为鉴别诊断FLL提供新的依据,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鉴别诊断FLL具有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能为以后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识字教学
◆摘 要:历史教学除了需要大量的文字作为主要材料,地图、图片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学辅助材料,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从原因、过程到对世界的影响都能过借助地图更好地分析其中的原因理清其历史逻辑。  ◆关键词:地图;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历史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空间与时间不能分割,而利用好我们地图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立体的历史感,并且能够从中分析出更多
◆摘 要:“中学新生物课程标准”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应该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初中的生物学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并应该注意以尊重学生观念的基本原则为基础进行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目前在中学生物的课堂上,大部分老师仍然用“牵”这个词来授课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阶段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应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为
我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学科授课要求,一些课程在初中阶段就进行了知识点的基础奠定,从而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后快速适应更深层次的教学.初中化学的学
本文基于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了解,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转变教学方法、设计分层训练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高效率的使它与初中语文课程相融合,语文教师应加强实践,充分考虑课堂提问的影响因素,使其服务于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语文思维,为往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
目的为川崎病(KD)治疗、随访及判断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123例住院KD患儿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重点监测超声心动图(UCG)异常及其恢复情况,⑴分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