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普里兹湾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z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桡足类既在初级生产和更高营养级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磷虾生物量年际变化和地区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缓冲,磷虾存在时它是竞争者和捕食对象,磷虾缺乏时初级生产的转化主要由它承担。国际上对南极桡足类的研究在最近十年进展很快,尤其是生活史策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对南极磷虾的研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对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来说却只是刚刚起步。 本文利用中国第十三、十五次南极考察的浮游动物标本研究了普里兹湾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随纬度的不同,普里兹湾存在三种群落类型,62-65°S海域是以纽鳃樽为主的北部被囊群落,小型桡足类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和拟哲水蚤(Paracalanus spp)在该区域密度最大,最大型的巨锚哲水蚤(Rhincalanus gigas)为该区所特有,并且只在62°S附近出现大量的无节幼体;65-67°S之间是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和戈氏长腹水蚤(Metridiagerlachei)的分布高峰区,多毛类和毛颚类分布也较多,该地区由磷虾和桡足类交替控制;67°S以南至近岸为近岸群落,是晶磷虾(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的分布区域,在我们的调查中由大量的磷虾幼体出现,无节幼体最大密度6000ind·m-2,蚤状幼体达到6400ind·m-2。 划分北部和中部群落的指示种为纽鳃樽(Salpa thompsoni)、巨锚哲水蚤和毛颚类;北部和近岸群落的指示种为巨锚哲水蚤、戈氏长腹水蚤和磷虾的蚤状幼体;中部群落和近岸群落之间的指示种是晶磷虾,磷虾的无节幼体和角突隆剑水蚤(Oncaea conifera)作为该区的指示种不是很明显。 CHINARE-XV期间进行了桡足类优势种的产卵量培养实验,在调查其间尖角似哲水蚤和戈氏长腹水蚤分别有13.3和5只/雌的产卵量,尖角似哲水蚤表现为明显的双峰态种群结构,早期幼体占据绝大部分,表现为成长种群,CI最早出现在陆冰缘站的冰下推测生殖发生在十月至十一月间。巨锚哲水蚤的无节幼体集中出现于低纬度区,并没有发现有桡足幼体出现。
其他文献
战场环境与民用生活中,雷达、通信信号大量共存,其频谱日益混叠、调制日益复杂、数目日益增多。无论是精确化电子战侦察、敌区无人作战平台侦察,还是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及共
目的: 总结急性出血性肠炎的诊治经验,评价个体化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年来15例急性出血性肠炎病人,按其临床表现进行分型,针对不同病情采取手术和非手术的个体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