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问题行为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渐成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在学业、心理、人际关系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和《青少年行为自评问卷》对广西6所乡镇中学的103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皮尔逊相关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以探讨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现状差异,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即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家庭功能预测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通过检验假设,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在年级、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1)初三年级学生的家庭功能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的家庭功能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2)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家庭功能显著高于父母外出务工。2.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3.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初三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学生。4.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孤独感和问题行为三者之间显著相关。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家庭功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5.家庭功能和孤独感都可以显著预测问题行为。家庭功能中的家庭亲密度因子、孤独感中的纯孤独感因子是问题行为最为重要的预测源。6.孤独感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