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验方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以及氧化应激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中的作用,根据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探讨脑络欣通颗粒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90例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常规组给予西医神经内科常规处理,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脑络欣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络欣通颗粒。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 LAB)、血管粘附蛋白(VAP-1)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观察指标数值的变化,评价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14天的总有效率为90%,优于通心络组和常规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脑络欣通颗粒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络欣通颗粒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7天、14天均优于常规组和通心络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组较通心络组和常规组降低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临床指标:(1)血液流变学: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患者血液流变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其中脑络欣通组变化最为明显(P﹤0.01),常规组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治疗14天优于常规组(P﹤0.05),脑络欣通组治疗前后及不同时间、与通心络组、常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比值变化: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三组NO、ET-1均有变化,常规组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相比,通心络组和脑络欣通组NO、ET-1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或P﹤0.01),脑络欣通组又明显优于通心络组(P﹤0.05),说明脑络欣通颗粒可以促进神经细胞修复,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与常规组相比,通心络组和脑络欣通组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或P﹤0.01),脑络欣通组又明显优于通心络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SOD、MDA二者的变化呈负相关,说明脑络欣通颗粒可以提高SOD活性,减少自由基产生,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如MDA的增加,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组织。(4)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 LAB),血管粘附蛋白(VAP-1)和C反应蛋白(CRP):这一组指标,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三组均有变化,常规组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相比,通心络组和脑络欣通组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或P﹤0.01),脑络欣通组又明显优于通心络组(P﹤0.05),说明脑络欣通颗粒降低可以明显以上理化指标。上述指标与神经组织缺血程度、炎症坏死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依据。说明脑络欣通颗粒降低可以通过降低炎症介质含量,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安全指标: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且在治疗观察期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病理过程与自由基代谢、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神经保护等多种机制密切相关;2、脑络欣通颗粒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优于通心络胶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组方;3、脑络欣通颗粒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自由基代谢、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神经保护等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发挥作用,体现了中医药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中的较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