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围城》与《儒林外史》比较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8188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围城》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由于在题材选取和审美品格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文学批评界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放到一起加以比较.但一般论者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加以对比,而且习惯于分出高下优劣.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作品的思想主旨、美学特征、结构特征等方面全面揭示两部作品相似而又各异的艺术世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围城》与《儒林外史》都是本着理性的态度对世事人生加以解剖,但结果却迥然不同.《儒林外史》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作者所深恶痛绝的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恶劣的社会风气,而且满怀一腔火热的"济世"热情替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开出了疗救良方,同时也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围城》则受西方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深入考察人性的根本颓败和处于现代文明下人类的生存困境.《围城》的讽刺无论在对象还是叙事手法上都有别于《儒林外史》,但毫不影响二者同为讽刺小说的经典.二者都表现出悲喜交融的审美特征,但在喜剧质素上《围城》显然较《儒林外史》更为丰富;二者结构各异,却在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与内容关系的处理上取得了共识,都具有人物小说的结构特征.总之,二者在很多方面达到相通,但时空的巨大变化毕竟造成了很多差异,《围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现代文明的成果,显得更加深刻与丰富.但区分高下是毫无意义的,文学作品不能用固定的规范与教条去匡正.
其他文献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的交流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时间语境,因而在语言中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时间表现形式.该文主要研究对现代汉语时制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时间词语,同时也探讨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代词作为断代语法研究的对象,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力图全面而系统地归纳描写魏晋南北朝代词的基本面貌.并着重对"吾"和"我"等102个代词
阎连科是以一个"新乡土作家"的形象成名于文坛的.他的小说关注乡村的生活状态,努力发现乡村不为人知的苦难命运,他是一个乡村命运的发现者.由于他的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在乡
戊戌维新启蒙运动,是在西方文明入侵后变幻莫测的混乱秩序中拉开序幕的,外圆内方的传统士大夫人格使第一代启蒙主体既迫于西方压力焦虑紧张,又难以超越固有的文化自大感."使